“华夏”,代称中国。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曰:“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则为有光华也。《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此即“华夏”的本意。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华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当今汉族于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 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人”自居,也以“华夏人”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由当初单指华夏族,扩展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周边少数民族身上。并成为了全体中华民族之人的代称,其下包括了“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侨”。 华夏文明源自大地湾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华夏族父系Y染色体主体是O3a5及其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M7c、F 和B4。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