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秦氏文化网 首页 秦文化 查看内容

从世界文化视角论中国秦姓

2012-12-9 19:18| 发布者: 秦氏| 查看: 5204| 评论: 0

摘要: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最能代表自己的文字符号,那就是姓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中国古代最受世人敬重的老师孔子,即姓孔名丘;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即姓Washington名George;日本著名教授 ...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最能代表自己的文字符号,那就是姓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中国古代最受世人敬重的老师孔子,即姓孔名丘;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即姓Washington名George;日本著名教授富藤惠秀,即姓富藤名惠秀;等等。而同一血统的群体最初必有一个共同的文字符号,这就是姓,也就是外国人所称的surname。姓,通常是最稳定的。当然偶尔也有特殊变动的例子,如英国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其姓名本是约瑟夫 尼达姆(Joseph Needham),他中年以后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特别信奉中国道家学说,尊崇道家祖师李聃(世称李老君或老子),遂自译中文姓名为李约瑟,姓李,并正式终身使用。但这只是个别的姓氏变更情况,并非常情。总之,不论外国人、中国人,一般都按宗族系统会有个比较稳定的姓,我们中国姓秦的当然也有个来历:据史籍记述,上古时期在南方的黄帝后裔以及分居于北方的孙辈颛顼帝之后裔中,皆有秦氏部落,并且屡出能人。如舜帝时代中原地区的秦不虚,就是舜帝的“七友”之一,同在一道活动。南北秦氏陆续传承,人口渐多,贤者辈出。史载春秋时代孔子一生教过来自各地(各诸侯国)的三千弟子,其中最杰出的有七十二位贤人。在这七十二贤之中,姓秦的就有四位(秦祖,字子南;秦冉,字子开;秦商,字子丕;秦非,字子之),可见当时秦氏族中的文化道德水平是普遍较高的。又如战国时代,秦氏还出了一位举世瞩目的良医秦越人,被誉为黄帝时代的扁鹊,《史记》称他能通过诊脉而洞见病人五脏症候,开创了中医内科的道路,而其长兄更精研导引功法,最擅长诊治人于病情未发作之前。至于秦朝以后,秦氏人口发展更快,分布更广,甚至延及大半个中国。可以说,“秦”是中国甚至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秦”这个姓,原先国际上习惯的写法都是Chin。数十年前,在与英国李约瑟博士、美国席文教授(Nnthan Sivin)和罗伊斯 萧博士(Royce Q Shaw)、加拿大冯仁智博士(Paul Forage)、日本富腾惠秀及波多野太郎教授等人的交往中,就一直用的是Chin;现在一般改用汉语拼音作Qin,有的外国人就很难读得出。我觉得原先的写法较有意义,因为它不单纯是音,而且有义,是与China相同的,并且也等于Chinese。由于“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朝代(Chin Dynasty),是由原来在公元前11世纪受封于“秦”(今甘肃天水)的西周附庸国、并于公元前770年就已正式建为诸侯国“秦国”的基础上扩大力量,变法图强,削平战国群雄而形成的当时全球最大的统一大帝国。它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国力又特别强盛,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被外国称为“秦人”。直至汉朝、唐朝迭兴,才又有“汉人”、“唐人”之称继起。不过称“秦人”的仍然有之,甚至有的外国移民到中国来,还改姓“秦”,自认是“秦人”,如古罗马人加入中国籍的就是如此。他们既回应古代“大秦”,而又是当时中国的居民“秦人”。这是他们良好的意愿,同时也反映出世界上不少人对中国和对姓Chin的向往。至今许多英文大词典(也包括中国自己出版的《英汉科学技术词典》等),还在Chin这一词条下标明它=China,或=Chinese,正说明“秦”这个字的内涵是与“中国”密不可分的。
          当然,早在欧美各国普遍称中国为China之前,古代西方已有过古老的称呼,如天竺(古印度)的梵文佛经里原称中国为Mahachinasthana,其中Maha读若“摩诃”,是“大”的意思,sthana可读如“斯坦”,乃“国境”或“国家”之义,词的中心china,梵音为“脂那”或“支那”,与中国“秦”的译音相对应。整个词的意译应为“大秦国”(古藏语中也有“大支那”一词)。可见古印度对古中国的看法是不错的!两国间的交往,很可能在秦朝(甚至更早一些的秦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秦朝在古代外国人眼中看来是“大秦帝国”,它的开拓方略是南开五岭,收南越;北逐匈奴,造长城;向西则大力发展各民族友好关系,以共同对付匈奴侵扰,并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其后“汉承秦制”,继续贯彻这个方针,几次派张骞、班超通西域50余国,又派甘英出使欧洲的Dacia国(今罗马尼亚一带),中西文化更进一步得到交流。对此,如果我们打开历史的探照灯,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民族古代文明的深厚积淀与创新历程,同时也可以看出各个家族历史文化前进的序列和步伐。就以秦朝而言,始皇帝建都于咸阳(在今陕西省),以武功奠定江山,创制度垂范万代:车同轨、书同文,废封建制改行郡县,统一法律,吏治清明,远谗言,选贤能,又统一货币及度量衡,并派蒙恬率秦军击退匈奴,筑万里长城,逐步做到国强民安。秦始皇真不愧是“千古一帝”!秦朝的武功文治在全世界的影响很大,所以后来有些英文词典对Chin的解释是: 1.=Chinese. 2.the Chin Dynasty(221—207B.C.) ( 秦朝)。 3.an0ther name off Shanxi Province in China ( 中国陕西省别称)4.a surname(姓氏):an ancient house(历史悠久的家族)。这四点,确实是概括了“秦”字的主要涵义。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曾奉始皇诏旨抗击匈奴的蒙恬将军就创造过毛笔。据古籍《博物志》称“蒙恬造笔”,《中华古今注》亦云“蒙恬始作‘秦笔’”,那时是“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做成的。用这样的笔写字,可以代替从前刀刻或漆涂才能成字的做法,使用起来比较简便,遂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并为后世书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点,也是秦朝重视科技文化的反映之一。过了许多年后,毛笔辗转传到欧洲,英语里就叫它writing brush(书画笔)了。正因为辗转流传,人们不知道它(“秦笔”)的祖籍是中国,更不了解它最初出生于秦朝,所以他们那时定出的英文名称就未能标出China或Chinese,当然更不会标出Chin Dynasty了。在秦汉之际,中国又逐渐产生了纸,后经蔡伦总结前人经验而形成“造纸术”,传到海外后就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古代重要发明之一,所以英文称之为 Chinese paper-making skill (中国造纸术)。此外,秦朝已有了比较原始的松烟墨,后经改良流传海外,外国人颇感新奇,就连中国人用黑墨、砚台加水磨成的写字墨汁,外国人也专门叫做China ink或Chinese ink,写出来的字称Chinese script (手写体),对于我们的直行竖写式( 尤其是双行夹注式)特别称为Chinese binary,这些,也是许多外国词典收的词,是大家公认源于中国的。又如用毛笔画出的山水画,外国人专门称之为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恰恰表明这种美术品是具有chinoiserie(中国艺术特色)的。当然也不限于画山水,凡是用水磨墨(或浓或淡)以毛笔蘸之而绘出来的图画,外国人均称之为Chinese ink and wash,承认它们是中国独创的“水墨画”,并以之区别于西方的watercolour(水彩画)及gouache (水粉画)。再如起源于中国的学术之一“孙子剩余定理”也很受国际重视,称之为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其他常见的如桐油叫做China wood oil, 白蜡叫做China wax,辘轳叫 Chinese windlss(即差动式绞筒),而差动式泵就叫做Chinese pump。又如包菜叫做Chinese cabbage, 豇豆叫China bean,白姑鱼叫做white Chinese croaker,月季花叫 Chinese rose, 山药叫 Chinese Yam, 蒲葵叫 Chinese fanpalm。而大家吃的木瓜外国人就叫 Chinese flowering quince,用的瓷碗就叫做China bowl。这些极普通的名词,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它们的外文名称就可以看出最初都是中国来的,并且最初也都是历代“秦人”创造或培育的。又如,中国以前有些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技巧游戏活动七巧板、九连环,传到国外后,也就被称为Chinese puzzle. 再如欧洲部分国家俗语中打招呼或敬酒时所用之词 chin-chin,乃由中国话“请,请”变来。这是口语方面的影响;而较为文雅些的中国话,也有的为外国人所效法,如“夙愿”外国人说 Long-cherished wish, “挚爱”外国人说做sincere, “自始至终”外国人说成from beginning to end,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外国人就说成look but see not, Listen but hear not。诸如此类,也是历代“秦人”积累的文化底蕴体现之一,并在与外国朋友交流之中丰富了世界语言的宝库。还有,我们从前读大学的年代学过森林系造林专业,对于树木学的门、纲、目、科、属、种有所涉猎,知道了许多原产中国的树名在国际上通行的叫法(大致皆标出Chinese),从而也知道了历代“秦人”对世界树种发展的贡献很大。如衫木海外移植后叫 China fir或Chinese fir,红杉叫Chinese Larch,而水杉叫Chinese metasequoia,它与其他衫木不同者,是落叶乔木,叶披针形,原为我国特产,而且是世界现存的稀有植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此外,楝树也是中国的“土特产”,它也是落叶乔木,花色淡紫,果实椭圆,种子和树皮皆可入药。它传至海外虽不很多,但是颇有特色,外国人称它chinaberry.也正因为它具有中国树木的代表性,所以有的英文词典中即明确标出:“Chinaberry=China tree”.另如槐树,也是中国的优质品种,外国称之为Chinese scholartree其材厚实,生长较慢,其花淡黄,花蕾可作黄色染料,谓之“槐黄”,果实长荚形,可作药材,外文叫the Pod of Chinese scholartree.再如桑树传至外国被称做 Chinese mulberry,而梓树是叫Chinese catalpa。“桑梓”在我国又常常构成一个词组,出于《诗经 小雅 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梓树都是父母辈所植,对它们必当表示尊敬。后来,把“桑梓”作为对故乡或乡亲父老的代称,英文的写法就是one’s native place。行文至此,这时身居美国的我,真不禁引起一种绵长的故乡之情啊!再如榆树,又名榔榆,在国外称Chinese elm,而我国古代又常和桑树连成“桑榆”这一词组,形容老人的晚年景况,英文的写法就是one’s circumstances in old age或者是the evening of one’s life。追本穷源,这些说法,也是古代“秦人”创造的一种人生境界。再如我国的椿树,英文叫Chinese mahogany或Chinese toom,它是落叶乔木,在中国古时往往形容老年男性的多福多寿,如云“夕阳椿树”,即是描写晚景甚好。又如松树,常用来比喻人们高寿,外国人称它Chinese pine,其叶如针,称松针,树皮多为鳞片状,松木烧烟可作制墨原料,制成的叫松烟墨,外国人称Chinese ink made from pine soot.我国以人工造墨始于秦汉,至唐代还设墨官,已有官办工场了。正由于墨的发明,为隋、唐时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重要条件,从而为后代读书人提供了求知的方便。另外,还有一种水松,英语里叫它China-cypress,也是针叶常绿乔木,牛津人遂称之为丝柏树。但是我国另有本色的柏树,也早已传到欧美,被称为 Chinese Weeping-cypress,它有侧柏、圆柏、罗汉柏等多种,与松树相似的是:都属常绿乔木,也常用以比喻年高之人。古代咏柏树的诗句有“松梅留好友,冰雪励芳标。”正是歌颂它们的坚贞性格。另如乌桕树,到了海外被叫做Chinese tallow tree,皂荚树被叫做Chinese honeylocust,朴树则叫Chinese hackberry.再说银杏,它又名白果,本是我国江苏省三泰地区特产的树种(现已当选为江苏省省树),在劳动人民辛勤培护下,很多株已具有800—1000余年的树龄。过去,有的村庄名称甚至就叫银杏树(在今姜堰市区东南方)。北宋时期,我的33世老祖少游公所著《淮海集》中,还有谈银杏的作品,可为此树作一旁证。南宋以后,银杏才逐渐传入日本,日本人也模仿中国语音“白果”来称呼它;而西方人士很迟尚未能见到过此树。据说上世纪20年代,曾有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江苏泰州,参观当时城里的县立中学,见到银杏树而不认识,就问在旁作陪的校长。校长一下子说不出,因为他以往学英语时没有学到这个字,只好随机应变回答外宾:It is puaogwor(泰州音“白果”) tree(英语“树”)。事后,当地人就戏称其为“白果校长”。西方移植银杏是从日本引进的,所以英美等国出版的词典中所列“银杏”一词为gingko, 即是按日本语音译成的。他们那时未必知道银杏的祖先在中国,当然前面也就未用China或Chinese了;直到上世纪60年代英国出版的词典中,对于gingko一词才折衷地解释是tree native to China and Japan with fan-shaped leaves(原产于中国和日本的扇形叶子的树),也就比较好一些了。现在再来谈谈其他那些原产中国后移居国外的树木,如椴木到国外后叫Chinese linden,板栗树叫Chinese chestnut,棕榈树叫Chinese coir palm,橄榄树叫Chinese olive. 而枫树又名枫香,它是落叶乔木,叶互生,掌状三裂,秋季变红色,一称丹枫,唐人杜牧《山行》诗有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指欣赏岳麓山秋末的枫叶。后来这种树传到海外,外国人称为Chinese sweet gum,或叫maple.又如枸骨树在国外叫Chinese holly,紫荆树外国人称Chinese redbud.而桂树却有几种:1.月桂树,民间说它原是月宫生长的树,故又称仙桂,有月中吴刚伐桂酿酒的佳话,它是常绿乔木,外国人称它Chinese laurel或bay tree, 其树花黄叶香,可作香料。2.桂皮树,也是常绿乔木,树皮可入药,它传到国外后,称Chinese cinnamon.3.肉桂树,英文称它China cassia tree或sweet bay,但伦敦人也称它为Chinese cinnamon,树皮甚香,可作香料或做药。4.桂花树,一名木犀,英文叫sweet-scented osmanthus.它是常绿灌木,花色白黄,味清香可食,宜庭院观赏。再如棠梨树,一称杜梨树,传到海外叫Chinese bush cherry, 英国则谓此为樱桃树。另外冬青树在国外叫Chinese ilex.石楠叫Chinese photinia,山查叫Chinese hawthorn,这些,从它们的名称也反映出都来源于中国。而梅树传世更广,国外称为Chinese plum, 它是落叶小乔木,有腊梅、春梅之分,先叶开花,多呈五瓣,色有红、白、黄等,味清香醇正,花期早而长,有“百花之魁”的美誉,记得先祖以御公诗集中刊载他在康熙年间赴官广东之途中曾作有“为觅梅花信马行”的诗句,也正说明梅花是十分令人赞赏的,所以常会引发人们“踏雪寻梅”的雅兴。但它传到海外后,外国人却容易把它与李树混淆,有些英文工具书中对李树也叫plum了。好!限于篇幅,不能多谈,仅就我所知者略陈少许,即可以表明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树种源于古代China,从而也可以知道古代Chin人(当然也包括Chin surname氏族在内)辛勤培植之劳、改进之功和品评之切。这里,我想还拖点笔墨,再谈一点:我们国先前时代民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见《诗经 小雅 采薇》),是说回忆当初在此告别出征时见到杨、柳而触景生情的状况,句中“杨”“柳”是两种落叶乔木,往往会种植在路旁或河边空地上,所以抒写行人分离之感的诗文中常常会提到它们。如唐代诗人张乔《寄维扬故人》一诗云:“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正是借柳丝来抒写过去与友人分别以来的万缕情怀。说起“柳”来,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隋炀帝杨广开运河从东都来扬州时,见到沿堤皆植柳树,也赐它姓杨,而称杨柳。其后民间真的把柳树称为杨柳,并把垂柳也叫做垂杨。这当然不够科学,因为杨树、柳树科属不同,它们又都各有几种,传到外国后也各有叫法。如响叶杨,叫做Chinese aspen, 白杨叫做Chinese white poplar,而黄杨叫做Chinese littleleaf box,它的木质坚韧细致,可刻制精美工艺品,但生长期极长,故俗语云“九楝三桑一棵槐,要用黄杨转世来”。另外,水曲柳则叫northeast China ash,垂柳叫weeping willow,旱柳叫dry land willow等等。它们与“杨”的性格是不同的。还有的人用柳条编制提篮、箩筐、书架之类的用品,甚至能编出优美的图案复制于瓷器上,外国人称它为Willow pattern: Chinese design in blue upon white china(柳景图案:中国瓷器上白地蓝花之柳条编制型风景图案)。这里,英文中的china并不是指中国,而是指的瓷器,因为瓷器最早是中国所创的特产,于是它和瓷土也就都获得china的专称了。相应地,就连“陶瓷器制法”外国人也都称为china-clay methed 了。这些,可以间接地说明他们还是承认古代“秦人”的创造之功的。更直接的是:被联合国正式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万里长城”创建于我们的“秦朝”,是中国独具的,所以国际上称之为the Chinese Wall;同时也因为它自秦朝以来,已经经历了222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最雄伟最长寿的古城,所以国际上早就送它一个特别的尊号——Great Wall(伟大的城),这样崇敬的专称在世界各国间已经称呼多年,无疑的是对古代“秦人”关于世界文明曾作过伟大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作为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另三个是印度、埃及、巴比伦)树立的最伟大的历史丰碑。
         如前所述,古印度曾称古中国为“大秦国”,亦即梵语 Mahachinasthana。其词中心部份china的译音“支那”,在唐代向东流行于中国和日本的佛教界;后又向西经阿拉伯传到欧洲,英国人又按自己的缀音读法,把i读为长音,变成“恰艾那”,法国、西班牙等国读为“希纳”。也就是说,China和“支那”之称都是由古印度梵语对中国之称中简化出来并流传开来的。究其源流,与古代中国“秦”(Chin)的读音,息息相关。
       现在,China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中国译名,也承认它与Chin 等同;而“支那”的情况却有些曲折。它从印度传入中国最初是因唐僧取经时的音译,后至公元804—806年日本僧人空海随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佛经,在经书中接触到“支那”这个词,他回国后也就在佛教界传播开来 。过了数百年后,英文中的China也传到日本,日本学者新井白石在1713年翻译荷兰语的地理书籍时,首次将China与“支那”相连,皆指中国。到明治初年,日本政府文部省组织发行的两本地理教科书还将“支那”的读音特地标注为“恰依呐”,意在提倡按英文China的读音来读“支那”。至甲午战争后,日本人藐视中国,所谓“支那”也含有鄙称之意。直到二战时日本战败投降后,我们国向同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提出此案,经过调查,乃于1946年6 月责令日本不得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此外,我所了解的日本、印度学术界人士,他们皆说明以“支那”称中国原先并无贬义,甚至古梵文和古希腊文中还有一个“支那”读音相似的Cini (曾译为“脂尼”)却是对古中国的敬称。它们都与中文“秦 ”的古音拼读有关。只有身兼日裔、华裔的苏曼殊在诗中说道:“支那音非秦转,已见婆罗多诗。”其意似乎认为古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后裔)成书于公元前第4世纪,早于秦朝,书中所说到的Cina,不可能与“秦”有关。但是,曼殊和尚却忽略了秦朝的前身秦国已正式建立于公元前第8世纪,并已作为中国春秋时代的霸主了(特别是秦穆公时早已威震西戎,对西南亚也会有所影响),那还是比印度编《摩诃婆罗多》早几百年,故不足以作为“支那音非秦转”的理由。这样,我们如果从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去作深一层了解,就不难发现“支那”、“脂那”等等,都与古印度对古中国秦字的读音有关,怪不得有的外国朋友谈起来,会称道Chin是国姓了。
         是的,不少的外国朋友谈论起中国的历史、文化,常常称道Chin is an ancient house( 秦是古老的家族),有famous or distinguished ancestry(著名的家世),这表明他们很看重秦姓。还有的英国朋友列举他们牛津大学出版社的《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中关于surname(姓氏)一词的释例说“Smith is a very common English surname(史密斯是一个很普通的英国姓氏)”来对比中国的 姓,啧啧称赞。也有些旧雨新知对我们这些已经离休多年的老而无用之人,还称呼Professor Chin或President Chin,这真的是可谓“爱屋及乌”啊!同时,我们体会到这也是一种鞭策,是要我们继续努力,不能数典忘祖,辜负先人的遗泽。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给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希望我们全体族人皆能重视“修身、齐家、尊姓、爱国”,并以此作为信条,作为我们每个人“做人”的起码标准。在这思想基础上再逐步提高,才能真正为国家、民族效力;同时建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造福于民,为社会和谐、世界进步、宇宙大同的宏伟事业作出贡献。也许有人要说:谈“姓”,是一种宗族观念、氏族部落思想,太落后了!其实,这种说法倒恰恰是以“左”的形式出现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我们知道,氏族是民族的基层,也是民族的细胞和灵魂。我们中国正是由许多民族构成的,是人民大众的,而不是悬空无物的。我们要热爱祖国,也决不是抽象的,而应该考虑到国家的全体组成分子,我们所讲的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也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深深地相信,任何一个氏族(家族)的盛衰,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的。我们秦姓能够在中华大地上延续数千年之久,是值得珍重的。因而我们对这个音义俱备的Chin感情特深。我们主张:在世界大家庭里,除了对中国护照的出示和有关外事的签署外,其他一般情况下使用到自己的姓氏时,还是用Chin而不用Qin为宜。就象地名“秦皇岛”一词,至今在中国出版的《英汉科学技术辞典》中仍作Chinhuangtao而不作Qinhuangdao那样,是同一个道理。最后归结一句:我们爱China,也就是爱Chin,爱Chinese,这正是不忘“祖”“国”!热爱祖国!

最新评论

秦氏文化网微信公众号

QQ|手机版|京ICP备06057923号|联系我们|秦氏文化网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4249号 )

GMT+8, 2024-11-23 00: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