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要 煙雨江南,太湖北岸,有一座歷史古城名叫無錫。無錫城中,六箭河畔,住著一個人丁興旺的名門望族--錫山秦氏。 錫山秦氏家族推源於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十一傳至秦惟禎始定居無錫,迄今已繁衍三十幾代,歷時九百餘年。其間人才輩出,或是隱士處子,或是鄉紳名流,或是文人學者,或是封疆大吏,或是高官要員,或是英雄豪傑,或是仁人志士。它隨著朝代遞嬗、政治動蕩而歷經幾番起落興衰,卻又在時代巨輪的輾轉下,仍然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美籍華裔作家秦家驄正是錫山秦氏家族的後裔,但他早年對此懵然不知,直到接下父親遺留的一本宗譜,牽動了他想探索家世的追本溯源之心。他遍訪本族的長輩親戚,踏勘各處的故里祖塋,詳閱先人的譜牒文獻,收集相關的典籍檔案,蒐羅各朝的史料軼事,寫成了這部傳記文學作品。全書以縝密的構思,冷靜的態度,細膩的感情,淡雅的筆致,描繪出九百多年間錫山秦氏家族諸多動人的故事,塑造了不同時代而風格各異的祖先形象,爬梳了自宋朝至現代的史事脈絡。它是一部雋永有趣的家族史,也是一部恢弘壯闊的中國大歷史,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作者介紹 秦家驄(Frank Ching),一九四〇年生於香港,不足一歲即遷回上海,四年後重返香港。一九六〇年赴美進修,畢業於紐約復旦大學(Fordham Univ.)英國文學系,後入紐約大學哲學研究所就讀。一九七〇年獲福特基金會獎學金,入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一年,取得高級國際新聞採訪專業證書。一九六〇年代末至七〇年代初,在《紐約時報》國外新聞部任中國地區專家。一九七六年轉往《亞洲華爾街日報》任採訪工作,一九七九年被《華爾街日報》網羅,出任該報首任駐北京特派員。一九八三年辭去職務,從事家族史寫作,歷時五年始完成。現任《遠東經濟評論》專欄作家。著有Ancestor:900 Years in the Life of a Chinese Family (《秦氏千年史》)、Hong Kong and China:For Better or for Worse、Hong Kong and China:'One Country,Two System'?、The Li Dynasty:Hong Kong Aristocrats;編有 China in Transition。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推薦人的話:華人文學園地的一片新綠陳捷先 □引言:尋訪九百年前的祖先墳墓 【卷上】 1秦觀:浪漫詞人 忽然一鳴驚倒人/官宦之後,有意仕途/懷壯志,謀救國/應舉未第/遲來的功名 2秦觀:屢遭貶謫的失意人 捲入滔滔政潮/京官生涯本是夢/二棄愛妾,遠謫邊陲/死道路,沉冤終平反 3秦檜:秦氏家族中的叛徒? 此秦非彼秦/從主戰到主和/誣害岳飛/榮辱急轉直下 4秦裕伯:上海的城隍 從父宦遊大名府/避居滬上侍老母/三辭聘書,清風亮節/城隍屢現神蹟/滄海桑田 5秦惟禎:秦氏家族堅實的根 離鄉另尋生路/自甘隱世/吳越春秋在無錫/秦氏落地生根 6秦旭:碧山竹爐的故事 老僧轉世報恩/有子仕途上青雲/碧山吟社,十老優游/竹爐詩畫,君臣同愛 7秦氏門中的孝子 孝道傳家/掏胸舐膿:秦永孚與秦仲孚/報親先於事君:秦銅/子承父風:秦淮/尋父療親:秦開傑與秦鳳翔膛 8秦金:學士與戰略家 清明探祖塋/不同凡響懷大志/登科入廟堂/保衛河南,拊循山東 /巡撫湖廣,興利除害/出資修建宗祠 9秦金:「端敏」尚書 具疏力爭不畏死/勤於任事,乞身歸里/再起與致仕/身後備享尊榮 10秦梁:夢中預言的應驗 古墓父子情/是孝子也是能吏/入京如履薄冰/成也嚴嵩,敗也嚴嵩/歸田頤養十三載 11秦燿:濟世英雄 父有高德令名/貴人相助得殊擢/出撫南贛與湖廣/彈章交至,黯然下野 /堪人玩味的結局 12秦鏞:明末孤臣與哲人 東林遺風,震古鑠今/儒者之宗高攀龍/父子同事一師/造福清江五載/時窮節乃見/顛沛流離南明朝/澹泊度晚年 13秦德藻:我父母的共同祖先 複雜微妙的譜系/由朱明到滿清/一族之長/兒孫滿堂,五福齊享 14秦松齡:最年輕的翰林 少年得志/總為浮雲能蔽日/賦閒享野趣/重入詞林/御前記起居 15秦松齡:康熙皇帝的起居注官 史筆之下顯聖君/主考賈禍/斬不斷的皇家緣/恬然一老叟 【卷下】 16秦道然:皇九子的師傅 入宮執教鞭/皇家之內有黨爭/側寫皇太后之喪/公私兩兼,引火上身 17秦道然:政治犯 朝中起狂飆/初審江南/順藤摸瓜,三王遭殃/再審北京/一人禍延全族 18秦蕙田:探花 新朝首科登鼎甲/伏闕陳情,捨身救父/隨駕謁祭祖陵/祝壽與奔喪/秦氏九老傳佳話 19秦蕙田:刑部尚書 援引律例斷疑獄/經筵論至道/掣派工程立制度/慎刑章,昭平允/覆勘惹是非/叔姪化險為夷/盡瘁事國,死而後已 20秦震鈞:平叛的一時之榮 名家子出判臨清州/攝篆巧遇教亂/臨危受命守孤城/浴血十七晝夜/功業在朝,聲名在野/厚施鄉邦,遺惠宗族 21秦瀛:掃蕩海寇的按察使 身負一門重望/當值內廷/除弊政,剿海盜/兩次上書阮撫軍/寬猛相濟,急紓民患 22秦瀛:京城大吏 提刑廣東/留京內用獻良策/屢遇疑難案件/一年六遷/乞病歸閭閻 23秦緗業:榮登副榜 恪遵父訓勤治學/生逢亂世,身如飄萍/入浙興利多/家道中落暗傷神/上書李揆論外交/憂國憂民憂時/君子固窮 24我的祖父:知縣秦國均 兼祧本宗,捐貲入仕/志在四方輕別離/運銀累立功績/綏靖溫州民變/善後教案獲好評/明鏡高懸/愛民丟官,納妾喪妻/革命暗潮洶湧/新政無疾而終/揮別帝制舊中國 25我的父親:法界先驅秦聯奎 家中寵兒習法政/闖蕩上海灘/齊人不是福/訟案堅守原則/挑戰治外法權/鄉人同宗最是親/優游十里洋場/躍登事業顛峰 26我的母親:昭華的于歸 戰亂結初緣/司法革新露曙光/國民會議修憲法/相逢驚為天人/忘年逆倫之愛/共締白首盟/勇哉「七君子」/挺身悍衛人權 27我的哥哥:共產黨烈士秦家駿 家變烙下心痕/烽火少年時/徜徉銀河話劇社/為愛入黨/早隕的彗星 28父親:他的晚年 蝸居海隅/回歸上海/重操舊業享盛名/朱門恩怨法庭版/識破時局有先見/榮膺制憲重任/山河變色自放逐/時不我予空悲切/身心俱病,勞燕分飛/孤獨走完人生路/再回首,親情猶在 ●前言 尋訪九百年前的祖先墳墓 香江寄萍蹤 我最早的童年記憶是民國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我五歲時的夏天。那時,我們全家去香港避難。我在一艘駛過南海的客輪上,透過舷窗向外眺望。 我是在香港長大的。中國兒童大都成長在祖父母、叔伯姑嬸、堂表兄弟等家族親屬的環境之中,而我卻離鄉背井,游離於他們之外。我父親有三房妻室,我母親一房的兒女當時住在香港,而我父親的其他子女則留在內地。所以一直到我長大以後很久,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兄弟姊妹。 我父親秦聯奎,生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比毛澤東大五歲,比蔣介石小一歲。他成長在政治與社會的動盪時期,正處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覆滅,被一個軟弱、不穩定的共和政體所取代的時候。他在二十幾歲時便娶了一位蘇州姑娘曹月恆。他倆一起帶大了六個孩子,三男三女。 當時的男女婚配是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且講究門當戶對。一夫多妻是相當普遍的事。所以我父親仍是合乎禮法的。他在和他的蘇州美人成親之後,又娶了一房妻室,名叫許佩華,是他昔日恩師的妹妹。在正式下聘前,他從未見過她。他的一個姊姊曾經代表男家去相親,認為她「頗有姿色」。但是婚禮過後,當他掀起新娘的紅蓋頭時,卻看見一個長了一對小瞇縫眼的容貌平庸的女人。不久,他便又回到他初戀的美人那邊,而他的元配夫人只好獨守空閨了。 到我父親和我母親秦昭華結婚的時候,他早年的兩個妻子都已病故了,照中國的說法這叫「填房」。由於我父親早年的子女和我母親的年齡不相上下,他們大都不和我們住在一起。因此當我在香港長大時,我只認識我母親所生的其他子女,以及我父親前妻的最小的孩子家驊。 我上的是一所羅馬天主教的教會學校。和香港其他這類學校一樣,這所學校的目標是把中國孩子培養成英國紳士。我們手裡搖的是英國國旗,心裡仰慕的是大英帝國的榮耀,學著計算的是英鎊、先令、便士。當中國的孩子們受著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殘餘進行階級鬥爭的教育時,我卻在中國的大門口、在做為自由資本主義的最後前哨陣地之一的英國殖民地上,學習著西方的生活方式。 到我十二歲的時候,我的世界已經縮小到三個人的生活圈子裡:一個生病、愛吵架,而我叫他做父親的老人;一個他經常與之拌嘴,而比他年輕很多、性格剛強的女人──我的母親;還有與我年齡最接近的姊姊家德(Priscilla)。我是排行最小的,母親生我的時候,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當時我還不太了解,這個古怪的老人居然曾經是中國憲法的設計師之一,並且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選擇貧困與流亡的生活之路。民國三十八年(公元一九四九年),在中國陷入分裂的前夕,他決定既不擁護蔣介石的國民黨,也不擁護毛澤東的共產黨,寧願關閉了他在上海的律師事務所,自動流亡到香港與家人團聚。 我父親在香港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他不能從事英國的法律事務,病情日益嚴重,性格日益孤僻。我們住在一個比較好的地區的一幢三層樓房的租賃房屋裡,與另一家合用一個廚房。我們安裝了一套抽水馬桶,可是我還清楚地記得運糞工人的吆喝聲。他們每晚都來收集鄰居廁所中的糞便。我們的鄰居和香港的大多數居民一樣講廣東話,而我只會講上海話。我雖然出生在香港,但是卻沒有一種歸屬感。這種異域的感覺因我們家的日益貧困而加重著。我們學校允許家境清寒的學生少交一些學費。學費是每月繳納的,每個孩子所交的數目由教師向全班宣布。我的名字總是排在最後幾名,因為我比別的孩子交得少。 ●推薦 華人文學園地的一片新綠 美籍華人秦家驄(Frank Ching)先生出生於一九四〇年,他的童年是在上海與香港兩地度過的,早年在西洋人創辦的天主教教會學校念書,接受西方教育,其後移民美國,完成大學及研究所學業。因此,中國對他的印象不深,中華文化給他的影響也不大。不過,他的先世是中國的名門望族,在他的心靈深處始終存在著一份依戀之情。他的名著《秦氏千年史》(Ancestors:900 Years in the Life of a Chinese Family)就是在這樣的心情與背景下成書問世的。 《秦氏千年史》這部有關家族祖先的傳記文學作品,原是以英文寫成的,全書除卷首的引言之外,共分二十八章,敘述秦氏家族自宋朝到現代九百多年間,列代重要知名祖先的生平、履歷、事功以及該族的興衰往事。書中所載的秦氏先世有達官貴人、忠臣孝子,也有學士才子與隱逸名流。他們宦海浮沉的辛酸,風流韻事的歡樂,孝子賢孫的親情,不同族人的形象,在秦家驄先生的生花妙筆下,都做了適當的描繪。此書既是秦氏若干祖先的簡略傳記,也是秦氏一族千年變遷與發展的縮影。它具有極高的知識性、文學價值與歷史意義,全書的優點極多,以下略舉幾項,作為說明: 在中國古代文化遺珍當中,有一種名叫族譜(又作家譜、宗譜、家乘、譜牒、譜系等稱謂)的專書,其體裁不同於一般的著述,內容又能反映社會生活與家庭的傳承史實。族譜的學術價值很早就被專家們發現了,像裴松之以譜書注《三國志》、李善以譜牒資料注《文選》都是實例。明清時代,不少人都認為「譜系之學,史學也」、「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正如日後梁啟超所說的「我國鄉鄉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他肯定族譜是「重要史料之一」。族譜一直是被人強調與重視的,尤其對於從事研究家族史的人來說,如果能參考利用族譜,必定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後,秦家驄於一九七三年回上海探望唯一的舅舅,開始嘗試與失散已久的其他親人聯繫。一九七八年,他從住在台灣的姊姊手中得到一本父親遺留下來的《錫山秦氏宗譜》,決定要從事尋根的活動。過了不久,中美正式建交,秦家驄於一九七九年擔任美國《華爾街日報》駐北京特派員。他利用公餘之暇,幾次訪問祖先故里江蘇的無錫與高郵等地,並在北京辛勤地參閱北京圖書館與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有關官私典籍檔冊,「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搜史乘、訪遺跡,甚至還做了一些「口述歷史」與「田野調查」的工作,因而他又獲得了很多有用的資料,為他的追本溯源鋪成了平坦的道路。另外,他還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看到一整套清同治年間版本的《錫山秦氏宗譜》,知道祖先的世系圖錄、生平事蹟、支派字語、祠堂墓地、家訓宗規、詩文像贊(繪像上的贊語)等等之後,更堅定了他寫作家族歷史的信心。 秦家驄為了寫作這部書,除竭盡全力地蒐集資料之外,他也發現了一切歷史都是以人為本,因此他對人物傳記──包括秦家祖先的,以及與他們有關的一些人的──都不遺餘力地閱讀研究。他大量抄錄了《錫山秦氏宗譜》、《錫山秦氏文鈔》、《祖德錄》以及其他人著述中的家傳、墓誌銘、神道碑、行狀(或是行述、行略)等,還參考了《無錫縣志》、《上海縣志》、《松江府志》、《封邱縣志》、《金華府志》、《清江縣志》、《壽張縣志》、《新會縣志》、《山東通志》等方志中的人物傳記,甚至利用到了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中的抄本《傳包》、《傳稿》等原始資料。當然,與他祖先有關的明清帝王的《實錄》、《起居注》、大臣們的奏摺檔冊,以及一些學者的詩文別集,也都被他徵引進入書中。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