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92|回复: 0

关于秦观及其后裔史料的补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秦观及其后裔史料的补正


作者简介:王伟康(1947-),男,江苏邗江人,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历年来有关秦观葬地及其后裔的史料和文章多有讹误之处。秦观灵柩迁葬地在无锡惠山二茅峰间,而非“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无锡秦园第三代园主秦炔实为秦燿之误,秦道然应是秦燿的曾孙兄弟秦德澄、德藻的长房孙。秦燿的七世孙秦蕙田使秦氏家族再度辉煌。
关键词:秦观;后裔;史料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秦观在后期生涯中,与苏轼一起成为残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自北宋绍圣元年(1094)坐元佑党籍,连遭贬斥。出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除名,移雷州;哲宗元符三年(1100)徽宗立时放还,八月至藤州,中暑卧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实八月十二日病逝。其灵柩先后暂厝于潭州(长沙)、故乡高邮,再归葬广陵,其后又迁葬无锡惠山。然据《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秦观词年表》[1](p.261)及《秦观集编年校注·附录·新编秦观年谱》[2](p.919)等记载,误为“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或“迁葬少游于无锡璨山,与徐夫人合墓”(高邮市文游台景区内陈列室录秦观生卒资料据徐《年表》)。近年又有学者撰文提到无锡秦园第三代园主所谓秦炔事,并述秦道然为秦炔曾孙秦德藻的长房。秦炔应为秦燿之误,文中所记事迹与之契合;秦道然是秦燿的曾孙秦德藻的长房孙,也是其兄秦德澄的长房孙。笔者近期专访秦观第34代裔孙、无锡籍人士秦绍樛同志(现任仪征市广播电视大学总务处主任、工会主席),经其口述和来信补充,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核实后整理加工,对秦观及其后裔的相关史料有以下两则补正。
  补正之一:秦观灵柩迁葬地不在无锡惠山西三里的璨山,而在惠山二茅峰间。
  秦观与苏轼等去过无锡,时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值“乌台诗案”发生前两个月,秦观将去会稽(今浙江绍兴)探视祖父及叔父,适逢苏轼从徐州迁任湖州知府途中经过扬州高邮看望他,遂与偕行,渡大江,登金山,过无锡,游惠山,与苏轼、参寥子作和唐人韵诗;后又经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直到五月端午节后,才与苏轼分手,赴会稽。在与苏轼等游惠山时,秦观为此山景色迷恋,曾吟有五古《同子瞻赋游惠山三首》。如其一:“辍棹纵幽讨,篮舆入青苍。圆顶相邀迓,旃檀燎深堂。层峦淡如洗,杰阁森欲翔。林芳含雨滋,岫日隔林光。涓涓续清溜,靡靡传幽香。俯仰佳览眺,悠哉身世忘。”其二:“……洞天不知老,金界无栖尘。缅彼人间世,乌蟾阅青旻。讵得踵三隐,山阿相与邻。”又其三:“岸巾尘想消,散策佳兴发。何以慰遨嬉,操觚继前辙。”诗中表达了向往这别具洞天福地的世外桃源,至欲隐居此山的愿望。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秦观卒于藤州,其子湛(字处度)闻噩耗自旅次来奔丧,扶榇北还;次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党争又起,奉灵柩暂停殡于潭州;崇宁四年乙酉(1105)诏除党人父兄子弟之禁,秦湛奉父丧归葬于广陵西山蜀岗(今属仪征市境内,其间先厝于高邮);徽宗政和六年丙申(1116),秦湛任常州通判,值其母徐氏卒,复迁秦观之柩合葬于无锡惠山二茅峰间。移葬原因有二:一是前述秦观喜爱惠山美景,生前有隐身此山之愿,而秦湛任现职时无锡县属常州府管辖,故将先父灵柩移葬惠山。二是秦观曾在《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中流露祖先本是江南人(会稽),后方迁居高邮:“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先祖实起家,先君始缝掖。……”秦湛移榇应有让父魂归江南的意图。
  无锡惠山有三峰,按其高度递增,分别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二茅峰海拔300余米,峰间秦观墓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墓周围有石砌罗城(无锡语,意“围墙”)。墓后耸立多株松柏,上有紫藤缠绕,覆盖成林。墓前有清嘉庆年间后裔秦瀛修墓时重立的青石墓碑(约1.4米),上镌刻着依稀可辨的楷书“秦龙图墓”四字(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秦观被追赠直龙图阁学士)。墓前原有甬道、翁仲等;墓后一方池塘,汇聚山间泉水,据史料载,一年四季未曾干涸;惜皆已不存。墓区近太湖,原可眺望万顷烟波。现存墓已经无锡市人民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初修缮。1982年,秦观34代裔孙美籍华人秦家聪(时任亚洲《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陪同其姐秦家德去无锡寻根。《无锡日报》于次年春转载了他同年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登无锡惠山寻祖终偿宿愿》。二茅峰顶有无锡市约建于20世纪60年代后在80年代重建的一座电视发射塔,1987年后从峰顶到山脚又修建了索道缆车。秦绍樛曾于1985年8月随父秦志汾(时年72岁,1994年谢世)从惠山二茅峰北端拾级而上,登上峰顶,然后向南沿小道而下,约行200米山路即找到先祖秦观墓地。墓地在现缆车道(沿山下方向行)的左侧。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秦观33代裔孙、著名书法家、学者秦子卿先生建议,无锡市政府已在惠山二茅峰南麓修筑公路直达峰间秦观墓。秦子卿先生曾与秦绍樛先父秦志汾先生共同倡修《秦氏家谱》(1985年成,秦子卿作序)。另据《无锡史志》载,2002年10月10日,无锡秦氏后裔秦乐山、秦文淦、秦琴珍、秦基、秦志豪等十余人,与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史志》执行主编吴佳佳等登上惠山二茅峰,并在秦观墓地合影留念。
  至于潘宝明《寻找秦观》(载《扬州文学》2001年第5期)散文中言“待宋徽宗下诏,处度立即奉秦观灵柩归葬广陵”,“但六年以后,还是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的璨山”,当据徐培均校注的《淮海居士长短句》一书附录二《秦观词年表》等记载,而该书又据其附录三《传记序跋》所载《泗泾秦氏宗谱小传》(民国六年重修)中“政和中,迁葬无锡之璨山”的记述。但其记与秦观灵榇迁葬惠山二茅峰的实际不符。考《泗泾秦氏宗谱》,该谱在秦氏诸谱中晚出,可信度较差。“泗泾今属上海市松江县。其地秦氏,为十七世逢尧公入赘孙氏而由闸港内东旌表亭分迁而来。后裔遂辑《泗泾秦氏宗谱》,计有元亨利贞四集。是谱以纂修较晚,多由洞庭、闸溪诸谱汇录,而于锡山谱甚非议之,亦有抄时改动之处,如元字全集中收陈师道《赠文宪公序》,实即陈作《秦少游字序》也。本书据民国六年丁巳铅印本选辑。原版框高二十六公分广四十一公分。”(秦子卿《泗泾秦氏宗谱》按语)此外,《泗泾秦氏宗谱》所绘泗泾秦氏一支列祖列宗多幅肖像细观皆完全相同,仅穿戴服饰有异,复令人生疑。至于该谱小传载录秦观灵柩迁葬地出现失真和讹误,也就不奇怪了。潘文慨叹:“可惜我未能找到他的墓,想是墓不大,又无重要的碑记,否则看一看古藤是否还在,为墓冢捧一抔土,献一支花当是欣慰之事。”别无他因,系源于《泗泾秦氏宗谱小传》、《秦观词年表》、《新编秦观年谱》等先后记载失实,搞错了秦观墓葬地的缘故,遂致以讹传讹相延至今。
  补正之二:《寻找秦观》一文中提到明代无锡秦园第三代园主秦炔,实无其人,应为秦燿,其立身行事切合该文中记述的事迹。秦道然也非文中所述为秦炔的曾孙秦德藻的长房,而应是秦燿的曾孙秦德藻长房孙,且是其兄秦德澄的长房孙。秦燿七世孙、秦道然子秦蕙田(排行第四)使秦氏家族再度辉煌。
  秦燿,字道明号舜峰。他参加科举会试时的主考官即宰相张居正。燿官至湖广巡抚,万历十九年(1591)因开仓赈济灾民蒙冤革职。去官家居时燿效古人追求隐逸之趣,聊抒抑郁,取王羲之“寄畅山水之情”句,改私家秦园“凤谷山庄”为“寄畅园”。该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系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的“南隐房”、“沤寓房”两所僧舍改建的别墅园林,取名“凤谷行窝”。秦金是秦观第17代裔孙。他去世后,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所有。任湖广按察使的秦梁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回籍奔丧葬父后,不再出仕,即着手整修此园,改名“凤谷山庄”。秦观20代孙秦燿为秦梁之侄,被解职返籍后对家园进行了全面改造,花7年时间,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竣工,全园造景点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知鱼槛、涵碧亭等20处。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秦燿将家产分给四个儿子,是园被一分为二,明末清初再二分为四。到了清顺治十四年(1657),秦燿的曾孙秦德藻(字以新,号海翁)将此园重新合并。秦德藻与秦德澄(字以时)为嫡亲两兄弟,后为长房,因未生子(22岁病逝),而秦德藻有长子松龄(字留仙,号对岩),在德澄死后遂按族规过继于长房。秦松龄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12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19岁时即清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此后便入翰林院,为最年轻的编修,官左春坊左渝德,卒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松龄有长子道然(字雒生,号南沙,1656-1747),道然生季子蕙田(字树峰,号味经,1702-1764,庶出)。秦蕙田在生父秦道然三弟易然21岁病逝后第3天出生,即过继给其叔母家。惠田自幼与祖父在一起,深受家学熏陶。秦绍樛是秦蕙田的直系裔孙,蕙田为上溯第8代祖。
  寄畅园清初曾改建。顺治十四年,秦德藻、秦松龄父子俩慕名造园艺术家张涟(陈从周主编《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等误为“张链”)的技艺,特聘请其全面设计,并由其侄张钅式施工改建寄畅园,将原有布局重新作了安排,巧叠山石,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增添了八音涧、七星桥、美人石等若干景点。此次存精删芜,全面改造,使园景更趋幽美,更具特色。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1707)圣祖6次南巡,都驻跸该园,使寄畅园名声大振。为迎接高宗南巡,秦氏于乾隆十六年(1751)初对该园作了全面整修。其后高宗于当年至四十九年(1784)6次南巡,次次来此游园,留下不少翰墨诗章。康熙、乾隆祖孙二帝也先后题留下了“山色溪光”、“玉戛金枞”匾额。乾隆帝还“喜其幽致,携图以归”,在熙和园内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后于嘉庆帝时改名为“谐趣园”,至今两园一南一北,互为辉映。一代名家张涟的造园艺术完整保留在江南者,据称惟无锡寄畅园了。现今园林布局仍以清初改建后的原貌为基础。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是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康熙帝在历次览游无锡时,对寄畅园主秦德藻一家留下较好印象。在第4次游园(1703)时向接待他的秦松龄、松期(字邳仙,号漆园)兄弟俩提出,推选一名学问好的秦氏子弟进宫内办事。秦氏家族当场推定其长房长孙松龄长子秦道然随驾进宫。道然先入直南书房(皇帝读书之所),后奉旨在九阿哥允禟处教书,继为大管家,任职期间连续中举人、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官至礼部给事中掌登闻院事。雍正上台后于次年(1724)贬斥允禟,罪名之一就是任汉人秦道然为管领。秦道然于雍正元年即受宫廷斗争株连,深遭雍正帝忌恨,被革职逮下刑部狱,并限追银10万两。蕙田往来省视。雍正四年(1726),秦道然被发回原籍无锡县交地方监狱收管,且被催赔银,如不完结,永行圈禁催追。然其倾家荡产,把住宅卖掉,也只交纳了1万两银,因而包括寄畅园在内的家族财产均被没收入官。秦道然转至无锡县狱监禁时,县令以收蕙田为义子作为条件,才在狱中另辟一室,予以优待。秦蕙田则在无锡增义坊租借一室,取名“味经窝”,发愤攻书,立誓有朝一日买回所有的房屋和田产,以重振家业。乾隆元年(1736)开科举士,秦蕙田35岁登一甲第三名进士,高中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时已逾80高龄的秦道然在狱中气息奄奄。蕙田遂冒死上疏,愿以功名官职赎父之罪。[3](pp.10501-10502)乾隆帝览疏动了恻隐之心,“命宥道然”,“未完银两亦著豁免”,道然才得以免罪开释,同时官府发还寄畅园。秦道然前后被监禁约14年,出狱10年后离世。因其曾属钦犯,死后牌位也不能入无锡的淮海先生祠。
  秦观第26代裔孙秦蕙田,在清代乾隆朝前期居官显赫,且是治经卓有建树的学者。他穷毕生精力完成了《五礼通考》(262卷)。作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参考书,这部巨著当时被奉为国家的实用规范,是社会和行政惯例全书,后来被编入《四库全书》。秦蕙田精通经史、礼法和音乐,又有较高的文学造诣,著述有《味经窝诗文类稿》28卷、《周易象义日钞》等。
  秦蕙田后来仕途上的飞黄腾达使秦氏家族再一次荣耀和辉煌。他入翰林院后不久被指派编纂《大清一统志》。乾隆七年(1742),被任命为通政使司右使,三个月后任礼部侍郎。十七年(1752)任刑部侍郎。二十二年(1757)擢升为工部尚书,署刑部尚书;二十三年(1758)调任刑部尚书,仍兼领工部,加太子太保。在刑部尚书任内,秦蕙田为解决一个长期未决的社会问题,上疏建议“请诸行省流丐递籍编甲收管”。即将无家可归者和乞丐遣返原籍,在乡村建立保甲制度,在保甲之内各户相互监督,户长负责保证本户成员遵守法纪,避免游民结成帮伙,危害地方。乾隆对此嘉许采纳。[3](p.10502)
  乾隆二十九年(1764),秦蕙田以病乞休。乾隆不允,再请,命南还谒医,不必解任。秦蕙田告病回籍,九月重阳节那天卒于沧州途中,终年63岁。先归葬于无锡东门鸭城桥旁,后又迁葬惠山二茅峰麓。谥“文恭”,事迹付中史馆列大臣传。第二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时幸无锡,游寄畅园,赋诗犹道及蕙田。作为秦氏家族在清代最卓越的成员之一,秦蕙田凭着自己的博识和才干,不仅扭转了秦氏家族因他父亲而颓败、衰弱的命运,还受到了后人的推崇。曾国藩《圣哲画像记》中所崇仰的古今圣哲“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凡32位,其中“秦”即无锡秦氏家族中的秦蕙田。青年毛泽东在这一提示下,也认真阅读了32人的文章,了解秦蕙田在内的诸圣哲的事迹和功业。
  位于无锡市崇宁路102号的淮海先生祠,为秦观后裔秦金在明正德12年(1517)任湖广巡抚时创建。淮海祠原包括门厅、咏烈堂、碑廊、祧庙等,均系晚清重建。明邵宝《秦淮海先生祠记》碑和清代重刻南宋朝廷追赠秦观直龙图阁学士制词、秦观像等石刻镶嵌于祠内壁中。约在1955年时该祠被通力印刷厂占用,以后一直作为民居,如今已破落不堪。市政府所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石刻仍嵌在门旁墙上(现拟规划保护并在淮海祠周围建一文渊坊,范围包括秦邦宪故居在内)。向西60米左右即为秦观32代裔孙秦邦宪(博古)故居,同属市文保单位。淮海祠堂对面为崇宁路91号,也为市文控单位。其门前匾书“宫保尚书第”,为秦蕙田故宅,亦即秦绍樛同志在无锡市的家宅(2002年7月已拆除,纳入市政府统一规划内)。因秦蕙田历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其父、祖父、曾祖三代皆诰封太子太保,其内室分赐或追赠为一品夫人。自秦蕙田后,在无锡的这一秦氏族支后嗣、家道逐渐衰微。
参考文献:
[1]徐培均.淮海居士长短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秦观集编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九十一·秦蕙田[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秦氏文化网微信公众号

QQ|手机版|京ICP备06057923号|联系我们|秦氏文化网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4249号 )

GMT+8, 2024-11-23 05: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