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40|回复: 0

海曲秦氏考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4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海曲秦氏迁照邑已有五百余载,嗣后人丁兴旺,辈出先贤。相传明朝时期由东海徙居日照,祖籍陕西三原。由此可见东海并非海曲秦氏的祖籍而是(中转站)临时居住地,祖籍称陕西三原又无据可考,从山西陕西迁出很多族谱都是没有力据的记载 ,山西陕西那一带是很多姓氏的发源地和迁出地 也是古老的人口迁移中转站(明洪武年间又有一次大迁徙) 很多家族后人不知何年何代从何地迁出就会记录姓氏的发源地或中转地,那么海曲秦氏的根究竟在哪儿呢?虽千头万绪,但仍然有迹可寻,东蒙秦氏族谱记载:始祖能公迁于山东兖州府单县黄堆店(今山东单县张集镇黄堆集村)。秦能兄弟三人明朝迁出。兄长秦能迁到山东蒙阴县西乡(今常路镇)北楼村安家。二弟秦旺迁到山东日照定居(海曲秦氏多方考究,反复论证,旺祖乃曰照秦氏部分支系始祖,非全部日照秦氏之始迁祖一世),三弟秦迪(字宗奇)迁到山东禹城又迁应天府立业,后至江西,其后裔现多居贵州。
     海曲秦氏近期寻根问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单县黄堆秦氏九世祖考讳建与海曲秦氏三世祖考秦建,名讳相同,年代是否吻合呢?明朝时期的秦氏并不会像今天这么多,名讳相同,而且年代又吻合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为此现在就以黄堆秦氏七世祖考秦纪为海曲秦氏始祖出生为坐标与海曲秦氏八世祖考国龙公出生为坐标展开年代论证:纪祖出生于1420年,国龙祖出生于1667年,平均代差为35.2年,单方面看来似乎代差有点大。在以黄堆秦氏五世祖考秦懋的出生为坐标和七世祖考秦纪出生为坐标展开论证,五世祖考懋公出生于1358年,纪祖1420年,平均代差31年,再以七世祖考秦纮为坐标,纮祖1425年,平均代差为33.5年,后以七世祖考秦崇为坐标,崇祖出生于1437年,平均代差为39.5年。以八世祖考甸公的出生为坐标代差又当如何呢?甸公出生于1459年,平均代差为33.6年。由此足以说明黄堆秦氏七世祖考秦纪为海曲秦氏始祖年代与平均代差是极其吻合的!单县黄堆秦氏明朝族谱为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秦纮与应天府尹秦崇两位七世祖考主修,翰林院编修甚是权威!黄堆秦氏九世祖考学建公为七世祖考秦纪之长孙!七世祖考秦纪为秦纮的兄长!明朝族谱均有详细记载。黄堆秦氏七世祖考秦纪明朝时期由祖籍单县黄堆店迁居东海,而后受堂兄秦旺之邀徙居曰照聚居。年代久远,当年交通不便,信息又不畅通,造成了海曲秦氏与祖籍单县黄堆失联,而后海曲秦氏倡修分支族谱较晚,造成始迁祖秦纪与二世祖秦穜名讳失考也在情理之中。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如今中华秦氏建祠堂的目的,为的是供奉先祖的神灵,让我们的先祖保佑后裔子孙人丁兴旺,辈出先贤。修族谱的目的,为的是明世系,弘扬我们秦氏家族文化传承,促进家族的团结与和诣!寻根问祖溯源:为的是让先祖的神灵落叶归根,完成历代世祖未了的心愿!给我们秦氏家族的后裔子孙留下一个世系完整的秦氏文化传承,此乃功在现代,利在千秋!

(二)综上所述:黄堆秦氏七世祖考为海曲秦氏始祖己是毫无悬念。但《海曲秦氏家乘》中对始迁照邑的秦氏始祖的记述是“讳失记,明初自东海徒居照邑之团岭埠。为此再次展开探讨及论证。如依海曲秦氏家乘中所载,今之日照秦氏族中相传乃明“洪武二年”,迁于照邑。依此所述,始祖为元朝人,那么迁于照邑时始祖为多大年龄,又为携同二世祖一起迁照邑的。咱们先依始祖洪武二年携同二世祖迁照邑,洪武二年(1369),始祖携二世祖迁照邑时为30岁为坐标,始祖出生为1339年。八世祖考国龙生卒完整,较为权威,国龙公生于康熙六年(1667)年为坐标。每代代差为46.8年,很显然这种代差很难成立。始祖生辰若依洪武元年1368年为坐标,每代代差为42.7年。始祖为洪武元年出生,那么明初携子迁照邑之说,更难成立,而且每代代差又如此之大。始祖生辰依建文元年1399年,每代代差为38.2年。再依黄堆七世祖考纪公为始祖1420年为坐标,每代代差为35.2年。众观年代代差,纪祖的年代差相当吻合!海曲秦氏八世修族谱已是清朝时期,按每代30年,还得二百多年,以前交通不便,信息又不畅通,始祖与二世祖失讳也在情理之中!海曲秦氏族谱始修时,始祖究竟何时迁照邑,无据可考,受洪武二年山西迁民的主流影响,于是从了明初迁照邑之说!海曲秦氏八世祖考国龙公德高望重,名扬千秋,国龙公在海曲秦氏家乘跋中谨言:溯始祖自东海来占籍于照,虽说东海迁照邑,但未说始祖明初或洪武迁照邑。始祖明初迁照邑之说,应是口传而已,如有依据,国龙公定会详谈,由此可见始祖迁照邑应比洪武明初晚了许多。现存始祖祖碑,也是按当年的口传而立,且立碑又较晚。对于寻根溯源仅能作参考之用!
   中华秦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单父之黄堆秦氏,古老相传出自于肖县凤凰林,秦家因桑树上曾有凤凰来栖,故而得名。单父秦氏族谱至汉唐宋元以来世系完整,元世祖立国至明初,汉人反元,连年战火,民不聊生,秦氏族谱累遭兵燹,族谱既亡,上世祖不可考,天顺八年七世祖考秦纮与堂弟秦崇(字智崇)倡议重修秦氏族谱,智崇公举不之祖而断自太高随公为始祖,录其所知而缺其所不知的,以世系次之,以事实题名曰黄堆秦氏族谱。七世纮祖曾派人走遍大江南北,寻访外迁世祖后裔,历经几十年略有收获,终在成化十三年,主修而成黄堆秦氏明朝始修族谱。正德二年黄堆秦氏家族在原来族谱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增修,其后黄堆秦氏明朝族谱又历经多次增修。黄堆秦氏至随祖以来己有八百载,黄堆秦氏合群保重,时事特重,敬宗睦诶古训,嗣后人丁众多,科甲连绵,累世书香颇称!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全国各大姓氏纷纷掀起了建设祠堂,倡修族谱的热潮。我们秦氏后裔怎甘落后,自古以来名人先贤数不胜数,孝友传家乃我族秦氏的传统美德。秦氏人才辈出,汉有万石公,唐有淑宝公,宋有少游公,明有世缨长城公,皆表表伟伟者,永载史册,可谓秦氏后辈之楷模。秦氏有志之士号召全国各地秦氏召开宗亲联谊会;建祠堂;举行各种祭祖活动,以倡修链接族谱为桥梁;弘扬秦氏孝友传家美德,传递秦氏正能量,促进秦氏宗亲大团结为宗旨,为创建一个敦宗睦族而共同努力!由于很多秦氏在当年倡修族谱之时,交通不便,信息蔽塞,很多祖源资料来源于推测与口传,由于口传失误载入族谱,给现今秦氏后裔子孙寻根问祖带来了很大难度,秦氏家族公益事业,可谓任重而道远。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问题:秦玉昌先生在《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序》中记:东蒙秦氏为山西籍西晋太常博士秦秀之后。洪武年间,随国之移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单县张集乡黄堆集村。从《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序》这段文章中,黄堆秦氏明朝始修族谱,亦能充分证明东蒙秦氏始祖能公为单县张集乡黄堆集村迁出无疑。据明朝纮公编修的黄堆秦氏族谱及史料记载,黄堆秦氏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在单父黄堆店(今黄堆集)了。黄堆秦氏并非山西洪武二年迁民而来,说为西晋太常博士秦秀之后,追溯甚远,无据可查,仅供参考。东蒙秦氏族谱记载始祖能公为黄堆秦氏三世祖考,实属口口相传而误载于谱,东蒙秦氏始祖能公与七世祖考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秦纮是堂兄弟,纮公在黄堆秦氏族谱亲笔书写的《黄堆秦氏总传》足可证明。编者注:《黄堆秦氏明朝族谱原件及其纮公亲笔书写的黄堆秦氏总传,一直随纮公各地历任,直到纮公79岁致仕返回祖籍黄堆店祭祖,族人才有幸见到黄堆秦氏族谱。直到次年九月,纮公终老鱼台谷亭(今济宁市鱼台县谷亭镇),黄堆秦氏族谱才被请回祖籍单县黄堆店。所以说黄堆秦氏族人见过明朝族谱的不是很多,真正查阅过族谱原件的族人更是少之又少,外迁先祖后裔见过明朝族谱的可想而知。》东蒙秦氏始祖能公与堂兄弟海曲秦氏始祖纪公亦迁出祖籍黄堆店较早,后裔编修族谱之时,载入族谱的祖源信息有很多应为口传,口口相传之中出错或误记,实属正常。黄堆秦氏族谱为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秦纮与应天府尹秦崇两位七世祖考主修,翰林院编修,现在还存有御赐锦绣族影(足有三四间房子大),海曲秦氏始祖至三世祖考建公名讳均载黄堆秦氏明朝族谱及御赐族影世系图,黄堆秦氏明朝族谱原件及御赐族影尚存于世,甚是权威!

(三)众观以上所云:海曲秦氏宗亲提出,纮公跻身宦途,必定家道兴盛,为什么其兄纪公要携子背井离乡,拖家带口,艰难奔波到日照呢?岂不为豪门望族抹黑!吾见此言,心中然生几分感伤之情,勿怪宗亲此言,应该尚不了解黄堆秦氏先祖传记,才会有此疑问?也在情理之中。黄堆秦氏至四世祖考秦时中时,才入仕途,但自幼少孤贫,惟舅父,王文佺憐念孤贫供送衣食去豐縣徙師读书,学成之后,初任本县儒学训导,后升济宁府教授,洪武十七年太祖高皇帝奇其才升常德知府後改雷州知府,时中公知雷州府事谨厚端严僚属吏民威畏仰之,修復陂塘四十余顷民沾其利,郡人於恺恺坊立祠祀之,广东布政司乐平黎福撰碑祀乡贤。
然不知洪武何年朝观凡知府犯赃者棄市,时中公以廉谨素者著独得保全未岁卒于官,属广舆同僚言离家时惟带老妻壓鞋大钱六文寄回以为遗念!由此可见,时中公虽为雷州知府,为官清廉,深受万民敬仰,卒于官,但未给家人留下什么“万贯家产”,书香门第颇称还可以,“何来豪门”之谈 ?(雷州府志载有:秦时中传,雷州府且有秦公祠),再说纪公之弟纮公,《秦襄毅年谱》载,由于家境贫寒,十二岁才入学读书,还是靠叔父福公救济,正统五年十五岁,四書以读完,由于缺乏供给弃学回家,由此可见当年祖籍单县黄堆店家境贫寒之至,此乃正是纪祖背井离乡,被迫外出谋求生计的主要原因。海曲秦氏宗亲又言:纮公乃官家之身,古人云重孝悌,推崇兄友弟恭,其兄一寒至此,其弟颜面何存。阅纮公传记,一切迎刃而解!
纪公之弟秦纮(1425年-1505年),字世缨,山东单县人,明代名臣。
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官至三边总制、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弘治十八年(1505年)卒,年八十,赠少保,谥襄毅。《皇明经世文编》有《秦襄毅公奏疏》。
秦纮长期在西北和南方边区担任巡抚和总督,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为明代边疆地区稳定,尤其是西北九边重镇的巩固做出了极大贡献。《明史》赞其“文武兼资,伟哉一代之能臣矣!
成化十三年(1477年),秦纮以右佥都御史之职巡抚山西。庆成王之子、镇国将军朱奇涧,贪暴成性,强取豪夺,草菅人命,多任巡抚不敢弹劾处置。秦纮到任后,立即上疏揭发朱奇涧的罪行。结果反被庆成王朱钟镒诬告下狱。宪宗难违庆成王的意愿,将秦纮逮捕交法司处理,事情查无证据。而内宫尚亨查抄秦纮的家,仅得几件破旧衣服,尚亨将此事奏告宪宗,宪宗叹息道:“秦纮的清贫竟到如此地步吗?””于是赐他一万贯纸币嘉奖,并削去朱奇涧等三人的爵位,庆成王也被削夺三分之一的俸禄。纮公虽为官身,为官清正兼明,家徒四壁,生活方面远远不及兄长纪公。纪公曾言道:纮弟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学富五车,为国为民,吾倍感欣慰!1477年编修族谱之时纪公57岁,纮公52岁,正是此年黄堆秦氏族谱编修略有小成,海曲秦氏宗亲续言:黄堆秦氏族谱为何只有纪公之孙建公和鲁公,还缺三位祖公?因为编修族谱之时另三位祖公当年还未出生!因此族谱没有另三位祖公名讳。黄堆秦氏族谱载纪公生二子,而海曲秦氏支系族谱而记载为一子又如何解释呢?纪公次子畲公,应为后来迁出日照了,而日照仅剩纪公长子穜公后裔了!但也不能排除纪公次子畲公留居东海的可能。那么海曲秦氏始创族谱时为何只提东海迁照邑,历修族谱后来又说祖籍陕西三原,为何都未提及祖籍为单县黄堆店呢?此事应从头说起,言秦氏支系祖籍的传说,追溯太远的,无据可考的,只能仅作参考,应以史为鉴,正本清源。如今黄堆秦氏谈起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秦纮,都知道祖籍单县黄堆店(今单县张集镇黄堆集村),如果我言纮公并非出生在祖籍单县黄堆店,黄堆秦氏宗亲都会对我此言产生质疑?吾若无史为据,方成笑谈。《秦襄毅年谱》有详载,纮公出生在河北广平府,十月二十九曰亥时。纪公和纮公在广平府定居了七年,宣德七年返回祖籍单县黄堆店,有人会问,纪公是出生在单县黄堆店还是河北广平府?其实这两个地方都不是,纪公应出生在山西和顺县。纪公在山西和顺县定居五年,河北广平府定居七年。返回祖籍单县黄堆店时已经12岁了,由于先祖离开单县黄堆店十几载,家无财产一贫如洗,此时纪公随父外出谋求营生而至东海,尔后纪公在东海定居,年长婚配之年生二子,后迁照邑。综合以上所述,纪公在祖籍单县黄堆店时间很短,一般来说我们大多人对出生地和定居地印象比较深刻,纪公在山西和顺县时年幼,记忆模糊,因此纪公以后谈起多为东海定居地,后裔子孙自然得知始祖纪公至东海占籍于照了。纮公编修族谱7年后纪公卒,当年纮公59岁是年,然纮公终老80岁,兄长纪公去世的消息纮公定然知晓,海曲秦氏始祖纪公生卒载入黄堆秦氏族谱,何足为奇?始祖纪公去世以后对于祖籍为单县黄堆店一事,恐怕知道的不多了,又历经数代至清朝八世创修族谱时,海曲秦氏对祖籍单县黄堆店及始祖与二世祖名讳已经模糊了,族人只知始祖纪公至东海徙居照邑了,海曲秦氏八世祖公创修分支族谱之时,必定前去东海及陕西三源查考祖源未果,因为海曲秦氏真正的祖籍并非是陕西三源,三原乃误传而已,东海也只是纪公的临时定居地,真正的祖籍为单县黄堆店。纮公创修黄堆秦氏族谱后,黄堆秦氏族谱一直跟随各地历任,纮公官终户部尚书太子少保,总制三边,79岁致仕,返回祖籍单县黄堆祭祖后,便赴鱼台谷亭为家,次年九月80岁终老谷亭,正德二年(1507)年黄堆秦氏族人,在纮公编修的族谱上进行了增修,增修之时纮公已经去世了两年,此时黄堆秦氏先祖在祖籍单县黄堆店定居的已经不多矣,先世祖都已外迁,族谱又没标注先祖们迁居何地,纮公虽然知晓,但纮公已经仙游,无从查起。当年交通不便,信息又不畅通,是为造成现在黄堆秦氏先祖后裔失考及日照海曲秦氏始祖纪公后裔失联的主要原因。

单县黄堆秦氏乙翔谨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秦氏文化网微信公众号

QQ|手机版|京ICP备06057923号|联系我们|秦氏文化网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4249号 )

GMT+8, 2024-4-19 06: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