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69|回复: 0

中华秦氏来源和江南秦氏望族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8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华秦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中华秦氏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中华秦氏来源和江南秦氏望族探析

秦大峰

     各位秦氏宗亲,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全球的中华秦氏宗亲代表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中华秦氏文化这个伟大而又古老的研究课题。我叫秦大峰,来自江苏省常州市。下面我要汇报发言的题目是:《中华秦氏来源和江南秦氏望族探析》。
一、       中华秦氏的来源
秦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秦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8位,在2013年全国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排名列第74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379万之众,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9%。
据《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这说明上古帝舜时已有秦氏。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之说。据考证,中华秦氏源出八大支系:
1、为上古帝舜七个朋友有秦不虚,故后人以秦为姓。
2、为姬姓秦氏源于周朝周文王与周武王后裔;
3、为嬴姓秦氏源于秦始皇秦朝。
4、为古代罗马帝国大秦人留中国改为秦姓。
5、为三国外族改姓,为清朝外族改姓。
6、为少数民族回族、满族、蒙古、藏族、土家族改姓。
7、为达斡尔族融入秦姓。
8、为赐姓。
在中国的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一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嬴姓的后代,发源地是甘肃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灭亡以后,其家族便以国名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陕西等地。后一支则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其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内及湖北省播迁。在战国时期,秦姓族人北上发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先秦时期,秦姓已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汉初年,为了清除各地的旧贵族及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迁徙六国贵族的后裔和关东(今陕西省潼关以东的地区)的豪族到关中,从而使之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人口大约有二十万之众,这其中就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这支秦姓人丁兴旺,官宦众多,故世号“万石秦氏”,从而成为当地一望族。与此同时,已有秦姓或迁入甘肃、江苏,或迁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期,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入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迁始于秦代以前,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不断,秦姓便再次南迁。同时,在今甘肃境内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已分布于江南许多地方,以江苏、浙江为主,其中江苏以无锡、常州,浙江以绍兴、宁波最为集中。宋、元、明时期,秦姓有迁至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从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广播,枝叶进一步繁茂。
从当今秦氏人口分布来看,以河南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湖北湖南居多。河南为秦姓第一大省,占全国秦姓总人口的15%。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是由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羽田。
秦姓分布很广,秦姓不乏名人,在各个领域皆有之。有秦琼,秦桧,秦观,秦邦宪即博古,秦基伟,秦宜智,秦怡,秦光荣,秦岚,秦海璐,秦刚,秦商,秦冉,秦非等。
中华秦氏的著名堂号有:
"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顺德堂”:江苏常州洛阳秦氏堂号。
二、江南秦氏望族探析
历史上世居江南的秦姓,大多在宋代迁入常州,其中以北宋大文学家、婉约派词宗——秦观为始祖的最多。主要聚居在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地一带,目前世界上秦观后裔有据可查的,多发源于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秦村秦湛支派。秦氏在常州、无锡等江南地区一带是当地公认的名门望族。
(一)、天下秦观后裔多归宗于常州秦湛支派
北宋大文学家、婉约派词宗——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扬州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著有《淮海集》传世。绍圣元年(1094),坐元佑党籍,出杭州通判,贬监处州酒税,又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郴州,继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元符三年(1100),放还途中,卒于藤州。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
秦观其季子秦湛千里扶柩,归葬父于高邮故里。秦湛,字处度,号济川,曾任常州通判、宣教郎,承父风,能诗能词,善画山水,所作诗词可惜大多散佚,《全宋词》仅存其词一首《卜算子•春情》。秦观先生生前与苏东坡等多次游览无锡惠山,吟诗咏唱,为惠山的景色所倾倒,认为在此可“俯仰佳览眺,悠哉身世忘。”,愿意“讵得踵三隐,山阿相与邻”。 秦观先生去世后,其子湛实现了他的遗愿,将他的遗骨迁葬于无锡惠山二茅峰东大池(今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风霜,长眠惠山九百年,至今为人们怀念。
秦湛致仕后择地居于晋陵新塘乡,即今武进区雪堰镇秦村,秦湛为迁常始祖。此支秦氏子孙繁茂,源远流长,迁常至今已近900年,至今已衍为三十八世。今居于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江阴、宜兴、盐城、高邮以及上海、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河南、重庆等二十多个省市等地大部分秦姓子孙皆归宗于常州秦湛支,多年来,旅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我国台湾省等地的海外秦氏华人后裔,也陆续不断到常州、无锡寻根问祖。据初步统计确认,全国现约有秦观后裔宗亲15万余人,其中,在常州就有7000余人,在无锡有6000余人,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秦观后裔也超过3万人。900多年中,其后裔以常州、无锡为家族聚居而最为兴盛,可以说秦观后裔家族在江南一带是一个以孝友书史传家的典型的文化型名门望族。
(二)、常州洛阳秦氏家族概况
据洛阳镇西街秦淮海祠内(今洛阳镇文化宫)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重修秦观祠的石碑碑文和《毗陵洛阳顺德堂秦氏宗谱》记载,北宋政和(宋徽宗年号)年间,秦观的小儿子秦湛出任常州通判,定居毗陵县新塘乡(即今武进区雪堰镇),以姓名村曰:秦村。秦观的五世孙秦宗贤从秦村迁居永安里,即为常州洛阳秦氏始迁祖。第五世孙秦宗贤(师孔次子),字思齐,二岁丧父,幼承母训。及长,两举秀才不第,遂归筑别业。在南宋孝宗干道年间(1111—1117)自新塘乡秦村迁居安尚乡永安里桥滨(今武进区洛阳镇),杜门不出。至南宋光宗年间诏授忠亮大夫,宁宗朝奉敕同知常州机务事。宗贤之子禹夫(第六世),字子谟,南宋理宗朝任河南洛阳县尉,卒于任所。其子秦春(第七世)在宝庆三年(1227),远赴河南洛阳,扶父柩归葬常州故里,为痛父亡洛阳,遂将永安里更名为洛阳,以志不忘,武进洛阳之名由此而来。
常州洛阳秦氏,以秦观为始祖,至今已绵延近800年了。近800年来,常州洛阳秦氏已繁衍成洛阳的一支大族。族人中有书画家、诗词人、媒体要人、文化学者、学术研究团体领导等文化艺术界人士,自宋至今,长盛不衰。到2002年洛阳秦氏第十一次续修宗谱统计:洛阳顺德堂秦氏共有十七分支,族人分布世界和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地为现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其余较多人数的为常州武进横林、礼嘉、湖塘、宜兴等地。洛阳支族人现为常州望族,现存在世的族人人数有5000多人。洛阳族人历史上记载有功名出仕者80多人,官职有同知衔等。近现代以来其中不乏有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各界人氏和担任军政要职人员,其中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就有600多人、并有博士6人、硕士10人,具有高级职称者60余人,有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中国解放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洛阳秦氏族人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取得了不凡的业绩。著名的人士有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现任江苏省楹联学会会长、江苏省省级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副会长秦志法;中国山河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国画院高研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新金陵画派传人秦剑铭;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新科电子集团董事长秦志尚等。常州国旅集团、常州东源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常州通亚电机有限公司、常州永安电机有限公司、常州华东冲片有限公司、常州新骏电机公司、常州华特电器有限公司等几十家重点骨干企业都是由我洛阳秦氏族人创办经营,年销售收入都超过5亿元,效益均佳。
洛阳人文荟萃、历史遗存众多,镇中心建造几百年的老石桥原洛阳桥,由于1977年河道拓宽,已拆除,现新建了公路桥,仍命名为“洛阳大桥”,桥两边的石板铺就的百年老街秦氏祖居区遗风独存。为纪念秦观,省实验学校——武进洛阳中心小学创立了“淮海书院”,从小培养学生的“爱读书,有爱心”的良好风尚。原五间三进的秦淮海宗祠由于集镇改造而拆除,武进区洛阳镇人民政府在祠堂原址上建造了镇文化宫,并在院内建造纪念秦观先生的“淮海亭”,壁间嵌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秦观祠碑记》石碑一块,有秦淮海先生遗像雕塑,并请扬州大学教授秦子卿先生为“淮海亭”题名和撰写楹联一对:“策论济时艰词宗誉满三千界,江淮存世泽学士风流九百年”。这里现也成为常州市秦少游文化研究会与常州洛阳秦氏宗亲联谊会的办公地和活动场所,旁边一条公路命名为“淮海路”。近年,洛阳镇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在洛阳中学前阳光路旁专门开辟了一处秦观诗词刻石画廊供游人欣赏,成为各地秦氏宗亲瞻仰首选的人文景观之一。
常州秦姓聚居地主要有常州市洛阳镇洛阳村、洛东村、汤墅村堵墅,礼嘉镇秦家塘,横林镇杨歧村,雪堰镇太湖村秦村、沿墙,孝都秦巷里、卜弋桥东、罗溪罗墅村等,常州城区内有鸣珂巷、西直街、太平巷等地,与秦姓有关的地名也有33处。
(三)、无锡秦氏家族概况
南宋末年,秦湛十世孙秦惟祯(瑞五)从常州武进入赘于无锡富安乡胡埭王野舟家。秦惟祯便是无锡秦氏家族的迁锡始祖。 秦惟祯之孙秦彦和在元代末年,从胡埭迁居城中六箭河北岸玄文里,其后裔被族内称“河上秦”。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秦惟祯七世孙秦金又自胡埭之张舍迁居县城西水关,其后裔被族内称“西关秦”。河上秦与西关秦是城中秦氏家族的两大支系。 明天顺三年(1459年),秦彦和之曾孙秦夔、秦孚在科举中取胜,同时中举。以后秦夔和秦金连捷为进士,从此奠定了无锡秦氏家族发迹的基础。嗣后子孙繁衍,河上秦栋厦云连,鳞次栉比,跨师古河(即六箭河,现崇宁路)两岸都是秦姓住宅。清初,又向大、小娄巷、中市桥巷、东河头巷、虹桥下、县下塘等处发展,成为聚族而居的中心大家庭形态。 无锡锡山秦氏家族自宋代末年由常州武进迁无锡,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锡山秦氏家族从明代开始昌盛,自天顺已卯年(1459)六世孙秦夔、秦孚同时中举,庚辰年(1460)秦夔登进土。后七世孙秦伟、秦金于成化丙午年(1486)又双双中举,弘治壬子年(1492)七世孙秦镒又中举,宏治癸丑年(1493)秦金又登进士。30多年中5人中举,2人登进土。秦夔官至江西右布政使,而秦金更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保,秦氏家族就此昌盛起来。到清代乾隆中期达到鼎盛阶段,所谓“科第联翩、簪缨不绝,子孙通显”,无锡名门望族,历届县志和地方资料上均有记载。
(四)、江南秦氏家风
1、孝友传家
按现代概念,可引申为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秦氏列祖都以孝友教育子女,出现许多感人的事例。平时侍奉父母至孝外,父母死后,终身守墓,并为此而迁家;有的父母病重,日夜侍奉,限于当时医疗条件,不惜自己到臂割股,和药以治父母病,为邻里所称赞,因此而被诏旌为孝子;……事例甚多。县志上记载的孝友传中,秦氏子弟列入14人,附传6人。乾隆皇帝南巡时(1758)游寄畅园,亲笔御书“孝友传家”对秦氏家族进行了奖评。
2、书史传家学
秦氏子弟自秦观始,一直注重文章、诗词的学习,即使在贫困中仍能坚持,出现了许多民间诗人和学者,或以授徒,或以教育子弟,无锡秦氏家族,人文秀起,著述之富,为各姓之冠。乾隆皇帝在壬午年(1762)游寄畅园即日得句中有“爱他书史传家学”之句,这是确切的,秦氏子弟留下许多文学篇章,由于时代变迁,留存不多,至今可见者有文500多篇,附录中列入秦氏专著作者160多人,著作近300种,成为秦氏家族的重要文献。由于秦氏子弟知识渊博,无锡地方志的修纂中常由秦氏子弟担任编纂工作,对无锡历史的记载作出了较大贡献。如秦夔纂明弘治《无锡县志》,秦梁纂明万历《无锡县志》,秦金撰《通惠河志》,秦瀚辑《碧山吟社志》,秦松龄参与修《明史》,与严绳孙合纂康熙《无锡县志》;秦蕙田参与修《江南通志》,秦瀛总纂嘉庆《无锡金匮县志》,秦文楷参与修纂道光《无锡金匮续志》,秦缃业总纂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近代秦国璋所辑《寄畅园志》、秦毓钧所撰《寄畅园考》,也属小志范围。清道光年间,秦彬网罗散佚,搜集遗篇,编辑《锡山秦氏诗钞》十八卷。民国七年(1918年),秦毓钧笔耕之余,随时留意家族文献,风钞雪纂,取其精华,得文123人、490余篇,编辑《锡山秦氏文钞》十二卷。县志中列人儒林传的秦氏子弟有5人,附传1人;列入文苑的有1人,附传1人;列入艺术传的有1人,附传1人。
3、科第官宦之家
秦氏家族是从耕读世家进而为书香门第的文化世族。科第是秦氏子弟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明清两代,他们要求子孙走读书应考入仕的道路。无锡科举之盛,秦氏独领风骚。据统计,秦氏中进士34人,中举人77人。在34名进士中,有13人点了翰林,入翰林院任职。有三人列入一甲第三名探花,他们是秦鉽、秦蕙田、秦勇均,其中秦蕙田、秦勇均分别在乾隆丙辰年(1736)与己未年(1739)中探花,称为“辰未联科双鼎甲”,成为佳话。西关秦氏也有“五进土、十一举人”、“六世游庠”的佳话。 在武科中.秦氏子弟有武庠生25人,武举人5人,武进士1人,在无锡武科中也占一定比例。由于科第联翩,不少秦氏子弟进入了仕途,也有少数于弟,虽未中举,但以其才能及政绩,也踏上了仕途,如秦仁以诏举贤才授知县,官终知府;秦自修以荐举贤才引见以知府用,补加道衔赏二品封典;秦震钧官至道员加三品衔。
在明清两代中.秦氏子弟位列一品者有3人,二品以上者9人,三品以上者19人,四品以上者35人,七品以上者200多人。秦氏子弟任京官的比较少,任地方官较多。秦氏子弟为官清正,有良好的政绩,著名的有明代秦金,位居五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列入明史。清代秦慧田官终刑部尚书,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加太子太保,名列清史。秦瀛官终兵部右侍郎加一级,名列清史列大臣传。
秦氏子弟在京为官的以翰林院居多,共有13人,而其中10人为祖孙五代,称作“高玄接武十祠林”,传为佳话。 秦氏子弟在地方为官的,除西藏、黑龙江、辽宁、台湾等少数地方外.其它地方都有他们的足迹,尤其在湖广、云南、陕四、甘肃等地,他们办学,修水利,改革税法减轻人民负担,有较好的宦绩,对边缘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当地人民为纪念他们,为他们立生祠,人祀名宦祠的甚多.根据县志及宗谱记载,秦氏子弟列入宦望传的26人,附传的12人,列入当地地方志的7人,当地人祀名宦祠和建生祠的14人。
(五)、秦氏名胜古迹和物质遗产。
秦观后裔家族,源远流长,在全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纪念秦观先生的建筑物遍布全国各地,留存至今者,多为国家级或省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无锡市的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原来就是秦氏家族五百多年来的族产。有关的楼台祠堂和遗址还有:江苏无锡秦观(秦龙图)墓地、秦金墓地、秦淮海祠、秦邦宪故居(在无锡崇宁路),明正德年间建造的秦淮海祠,已五百多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纪念淮海先生的建筑,保存着明邵宝所书《淮海先生祠堂记》碑等三方明碑和《永禁碑》等三方清碑。
江苏高邮文游台、四贤祠,江苏洞庭秦氏宗祠,浙江杭州龙井淮海祠,浙江处州万象山淮海祠、姜山淮海先生居署,浙江丽水县莺花亭、文英阁、柳边亭、法安寺,浙江青田县秦学士祠、栖霞寺,浙江定海县淮海楼,湖南郴州《踏莎行》摩刻,湖南浯溪《读中兴碑》,广西横县淮海祠、海棠桥,广西藤县光华亭、怀古亭、浮槎馆、仙槎亭、名宦祠,广东海康十贤祠,广西桂林龙隐岩《元佑党籍》碑,广西融水县《元佑党籍碑》,山东费县《颜文忠公新庙记》碑等,北京颐和园长廊绘有“文人三才”(苏轼、秦观、佛印)、“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等人物画。它们反映了人民对秦观先生的怀念,也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遗产。
各位秦氏宗亲,刚才给大家简要汇报了《中华秦氏来源和江南秦氏望族探析》一文,由于中华秦氏的历史悠久、来源广泛,横跨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许多历史传说因无官方文字记载而无法考证,许多文物古迹也随着国家大开发建设而日益湮没,所以许多史实期待在我们中华秦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后集合全球秦氏宗亲众人的智慧,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去研究、探讨和考证,相信中华秦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后在理事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中华秦氏文化的研究必定会有一个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开展,必定会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意义!谢谢大家!谢谢各位秦氏宗亲!
2014年9月19日
(秦大峰:现为中华秦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工商局洛阳分局副局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秦氏文化网微信公众号

QQ|手机版|京ICP备06057923号|联系我们|秦氏文化网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4249号 )

GMT+8, 2024-11-23 06: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