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79|回复: 0

伯益佐禹日浅与禹子启贤之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7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记·夏本纪》在记述夏启取代伯益时说:“帝禹东迅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在这里司马迁提出夏启取代伯益的理由有二,一是:“伯益佐禹日浅”,二是:“禹子启贤”。读史料发现,“伯益佐禹日浅”之说有悖史料,而“禹子启贤”史料又无记载。本文就这二条理由谈谈自己的看法。
1、伯益佐禹日浅吗?
夏本纪称夏启取代伯益的理由其一是:“伯益佐禹日浅”,果真是“伯益佐禹日浅”吗?史料记载,伯益是舜帝的虞官,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他以火烧除草木荆棘驱除野兽,造成耕地,再而教民耕种。他"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为狩猎和畜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舜帝命他和大禹一起治理理洪水,经过十三年治水成功。《尚书》记载,大禹在对舜帝讲述治水经过时说:“大水弥漫接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顶,漫没了丘陵,老百姓沉没陷落在洪水里。我乘坐四种运载工具,沿着山路砍削树木作为路标,同伯益一起把新杀的鸟兽肉送给百姓们。我疏通了九州岛的河流,使它们流入四海,挖深了田间的大水沟,使它们流入大河。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把百谷鸟兽肉送给老百姓。让他们调剂余缺,迁徙居积的货物。于是百姓们就安定下来了,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了治理。”(《尚书·夏书 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即伯益)与禹治水成功后,舜帝锡玄圭给大禹。大禹对舜帝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起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五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赢氏。
《尚书》还记载,当苗民不依从教命,舜帝命大禹前去征讨,大禹打了三十天,苗民还是不服。伯益会见了禹,说:“施德可以感动上天,远方的人没有不来的。盈满招损,谦虚受益,这是自然规律。舜帝先前道历山去耕田的时候,天天向上天号泣,向分母号泣,自己负罪引咎。恭敬行事去见瞽瞍,诚惶诚恐庄敬瞽瞍。瞽瞍也信任顺从了他。至诚感动了神明,何况这些苗民呢?”(《尚书·虞书 大禹谟》: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袛载见瞽瞍,夔夔斋。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
从上可以得知伯益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帮助大禹,绝不是“佐禹日浅”。
2、禹子启贤吗?
夏本纪称夏启取代伯益的理由其二是:“禹子启贤”,果真是“禹子启贤”吗?《尚书》记载夏启有二处,其一是禹对舜帝讲述治水时说:“我娶了涂山氏的女儿,结婚四天就治水去了。后来,启生下来呱呱地啼哭,我顾不上慈爱他,只忙于治水土的事。”(《尚书·夏书 益稷》:“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记载的另一个事是,夏启取代伯益后,引起许多人不满,特别是夏启的同姓诸侯有扈不服。夏启领兵讨伐有扈,将在甘地进行大战时,夏启召见六军将领说:“有扈氏威侮五行,废弃三大政事,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运,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攻打有扈时,车左的兵士不善于射箭,你们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车右是兵士不善于用戈矛刺杀,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驾车的兵士违反驭马的规则,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从命令的。我会在先祖的神位面前赏赐你们;不服从命令的,我会在神社的神位面前惩罚你们,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把你们杀掉。”(《尚书·夏书 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他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尚书》的记载看不出夏启贤在何处。
《竹书纪年》记述夏启的史料有9项如下:1 禹立四十五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2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饗诸侯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饗诸侯于璿台”。3夏启取代伯益后,“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4、“王帅师伐扈,大战于甘。”5、“六年伯益薨,祠之。”6、“八年帝使孟涂如巴涖讼”。7、“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天牧之野”。8、“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9、“十六年陟”。从《竹书纪年》史料记述夏启即位后也没有表现出贤在何处,他除了大饗诸侯令诸侯服从他外;就是令费后伯益到封地去,伯益死后对伯益进行祭祀;再就是对不服从他的有扈进行讨伐;虽然表面上人们不敢公开表示反对夏启,但不满他的人大有人在,到后来连他的小儿子武观也背叛他。在位十六年没有看到他对人民作了什么有利的事,弄得矛盾重重,他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和他一样,不久太康失国。夏启的五个儿子作《五子之歌》,歌中追述大禹的教戒,而没有追思夏启的一点好处。
那么《史记》启贤的结论来自何方?笔者认为:可能是来自《孟子·万章章句上》:“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力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从上看出,孟子在回答万章关于“有没有‘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的疑问时,孟子把传于贤还是传于子的问题是天决定的。孟子又说:“启贤能敬承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力之所能为也。”这可能是孟子遵照儒家所谓的“为尊者隠”而凭空得出的结论。
                                     秦光焕
20131227
电子邮箱qgh20050622@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秦氏文化网微信公众号

QQ|手机版|京ICP备06057923号|联系我们|秦氏文化网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4249号 )

GMT+8, 2024-11-23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