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 发表于 2014-9-29 11:03

嬴秦发祥盐井考

   嬴秦发祥盐井考    陈建荣
    礼县盐官镇的地名是由盐井的开发演变来的。这里自古以来产盐,追根觅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井盐醇香,“味与海盐同,能消瘿瘤”。因而产销兴旺,远近闻名,在陇上享有盛名。可以说盐官镇的井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陇原儿女,为这块古土的开发曾做出过重要贡献。盐官镇又是陇南重镇,在礼县东部,是西和、礼县两县的东大门。古代处在关陇古道和蜀陇通道的结合部,是联接陕甘川的通衢大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地域建置上考究,盐官在秦代属陇西郡西县,战国时属天嘉县、天嘉郡,商周时期为西垂的中心属地。从现能收集的史料看,西垂嬴秦早就在这里开始开发井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盐,西垂秦人的发展与盐的开发密切相关,所以说研究西垂盐业的开发,是研究秦西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礼县盐官镇盐井的历史极其悠久。然而,由于地方史志记述较少,正史记载过略,加之对盐井历史缺乏研究和宣传,以致对盐井的历史看法不一,甚至还存在着一些偏颇和错讹。盐官盐井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正史,地方史志、民间口碑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种:    第一,嬴秦发祥说。认为盐井发祥于西周秦人占据之时。朱绣梓《西和县志》记载:“按汉初已设盐官,盐井之发现想在周秦时代”,即早秦时期。这与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古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是一致的。一些正史及注释记述,秦置陇西郡。而西县之名先于陇西郡。商代的西戎地,西周的西犬丘、西垂,秦初的西畤,王莽改制的西治均指西县这个地方。朱绣梓《西和县志》的说法虽是推断,但也是有道理有根据的。历史记载汉代在此设盐官,想必设官以前盐井生产一定有一个相当发展的时期,这是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至今盐官 地区还有一些盐井发祥于西周的神话和传说,相传胶鬲为西周时的第一任盐官,还认为盐井是胶鬲发现的,民间占卜中的卜辞还有胶鬲贩盐之说。    第二,汉代置官说。认为汉代开始在此地设置盐官。主要依据是正史和一些史料记载。《汉书》、《后汉书》、《陈济集览》记载:陇西郡设西县,有盐官,西县有嶓冢山,西汉水出焉。这些记载说明古代西县设盐官,今天的盐官属古代西县的辖地。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元狩四年置盐铁官,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时产盐之区置官,此地有盐井故设盐官。这些记载本来是说汉代设官管理井盐,但是,不少人误以为汉代设官管盐,本地的盐井就是汉代发现的。这实在是一个大误解。    第三,玉兔显井迹说。认为盐井发祥于北周与唐初。主要依据是明代嘉靖《重修盐井碑记》和民间口碑资料中的神话故事。说北周有一异僧恭巽水于地为池,唐初敬德田猎于此,玉兔中矢遂入池中后寻踪掘而成井。民间流传玉兔显井迹和煮水为盐是盐圣母显妙秘的结果。民间耆老郑宗海的一副对联说得好:    玉兔现井迹盐水成惠    圣母显妙秘化零结趸    盐井发祥的三种观点和看法各有道理。第一种早秦发祥说,有史料线索,有合逻辑的推理,应该说是正确的,能令人信服。第二种汉代置官说,本是事实,但正史记载过略,以致于误以为盐井发祥于汉代的人较多。第三种玉兔显井迹说,虽带神话色彩,但并非无事实踪迹。很可能在北周以前的西魏或北齐,在盐官这地方发生过特大洪水,盐井被泥沙掩埋。北周有了踪迹,唐初重新开发。事实上这三种观点和看法是盐井发展的三个时期,都是盐井历史的记述。    二    要说盐井发祥或开发最早的时间,嬴秦发祥说是正确的。有三条理由可以充实嬴秦发祥说。    第一,盐井的地质特点容易被人发现。到盐官镇盐井注意考察的人都知道,盐井实为冒水泉,加上井台年久失修毁坏,水满后自然溢出流走。这与《水经注》中记载盐官盐井“水与岸齐”是一致的。这说明古代盐井的水位与西汉水河岸一样高。由此可想而知,远古未发现盐井时,盐井之地已有盐泉水渗出地面或积有大小不等的卤水滩。由于骡马喜饮卤水,放牧人很容易发现早期的盐泉,久而久之有意将盐泉或卤水滩聚而为池是自然的事情。煮水之时偶尔发现卤水可以煮熬成盐,遂深掘盐泉之池,寻找更大的卤水源必为盐井。按理说盐井绝不是一个人发现的,更不是相传中西周的胶鬲和唐初的敬德发现的。应该说盐井是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的,盐井的开发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嬴秦具有开发盐井的能力。秦先祖伯益的后裔中潏一支“在西戎,保西垂”时,就有开发盐井的能力。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用的史料记载:秦祖伯益在虞舜时,担任“山泽之官”,长于驯育草木鸟兽,“能平治水土”、“凿井”、“艺稻”。伯益还佐禹治水,“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取仪百物,区划九州”,“任土作贡,有虞衡之才”。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第二部分《早秦西垂农业的转换类型》根据对史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秦大骆非子一族在西垂与羌戎杂居后,既继承了先辈的善好和经验,又吸收了当地羌戎发展生产的长处,即开始了黍、稷、糜、麦、油菜籽等旱作农业的种植,又开始了畜牧业与农业的结合。近年来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等处的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证明,嬴秦已有金玉加工、铜铁冶铸和技艺较高的手工业及绘画、音乐等。西周以前西垂嬴秦势力较小,西周时期在犬戎图谋灭秦的压力下,嬴秦倒向了西周王朝,并接受了西周的体制,进行了社会变革,从奴隶社会中走了出来,逐步迈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迅速发展壮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赶上或接近中原的许多诸侯国。这些事实说明嬴秦开发盐井不但具备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而且从人类发展离不开盐的观点说,嬴秦开发盐井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三,非子善养马很可能与盐井开发有关。《史记·秦本记》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非子善养马,得到了周孝王赏识,让他继承了先祖伯益的嬴姓,号称秦嬴,邑之秦。作为西周的“附庸”为周王室养马。记载中的犬丘即西垂,后又叫西县,确切讲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清一统志》记载:“故城在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晋书》地道记载:“始昌城故西县城也”。《水经注》记载:“西汉水又西南汇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光绪版《礼县志》记载:“西县在县东南数十里”。几种说法所指地方需进一步考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所指地方距今盐官很近,今盐官在古西县的腹地。非子牧马的地盘虽不止这里,还要更大一些,但西垂是秦国初期的都邑,非子牧马的中心必在这里。此地,古代养马的条件非常优越。除“连山秀举,罗峰竟峙”,西汉水两岸牧草丰盛外,还有一个其它地方难觅的优势,即这里有盐。人类生存不能离盐,马的生长也需要盐。这地方地下藏有盐,地表有盐泉,土壤中略含盐,连西汉水的水中都含盐。朱绣梓《西和县志》记载:“盐官城内卤池,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这里土壤都有别于其它地方,骡马还喜欢舔吃这里的盐土。盐官骡马闻名于陇上,其得力之处除喂养得法外,主要是经常饮用卤水。朱绣梓《西和县志》虽主要记载了民国和清代的事情,但关于盐的事古今一致。由此可以想像盐井发现和早期开发时,盐泉水渗冒出地面,西汉水沿岸低凹之处遍地卤水池滩,一边是鲜美的嫩草,一边是卤水,这为育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好条件。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说明秦人除牧马有方外,还得力于马饮卤水。这表明盐井早已发现,并开始了早期开发。盐井早期开发,除广开卤池供马饮用外,肯定也已经开始煮水为盐。从出土文物看,当时煮盐陶器为鬲,这是商周时期主要炊器。《汉书·郊祀志》谓鬲是空足鼎,形制为上留圆口,袋形腹,下设三足,特点是便于篝火旁煨煮。鬲有红灰之分,红色早,灰色晚。后来还出现了青铜鬲。然而青铜器造价高,熬盐后受盐腐蚀大,还影响盐的色泽。民间多以陶鬲煮盐。由于陶器煮盐容量小,盐井的早期开发以马饮卤水为主,煮水为盐产量不会多,规模不会大。显然,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贸易的也不会多。早期这种开发持续时间较长,甚至还可能下沿到秦仲伐西戎被杀及秦庄公居西垂时。原因主要是铁器还未出现,生产力水平制约着盐业的发展。至于深掘盐泉之水,必为盐井的时间,可能在发现煮水为盐或铁器煮盐之初。而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以上三条理由为盐井的“嬴秦发祥说”,提供了一些新的佐证和事实根据。同时说明秦西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盐井的发祥和早期开发分不开的,盐文化是秦西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    至晚非子牧马时就有了煮水为盐。这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早期煮水为盐用陶器煮盐。后来用铜器煮盐。陶器煮盐质量可靠,但装容有限,不能上规模。铜器煮盐成本高 ,铜器受盐垢的腐蚀,还影响盐的色泽和质量。陶器、铜器煮水为盐混用的情况延续时间较长,根本原因是铁器还未出现,生产力水平制约着盐业的发展。初期铁锅煮盐在西垂井盐产销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铁锅煮盐才会使盐的生产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上规模,高效益。西垂盐井的铁锅煮盐始于何时?这个问题要从历史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影响上去追溯考究。从秦国历史的发展看,“襄公始国”时期铁器已开始传入西垂,理由有三点:    第一,秦国的建立为铁器传入西垂创造了条件。周幽王被犬戎杀于骊山后,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将岐山以西之地赐于秦,并将秦封为诸候国。史称“襄公始国”。于是,秦的地盘扩大到关中,经济和军事实力有了一个显著的发展。文公时秦又在关中收抚了大批周的遗民,秦的地域又有了扩大。这就为秦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西垂与关中等经济发展较快之地的往来开辟了道路,又为铁器传入西垂提供了可能。    第二,秦国初关中已开始使用铁器。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即工匠和商人为官府所用。西周宫廷有众多的各种能工巧匠,周幽王被杀及平王东迁后,关中空虚,秦国建立后迅速进入关中,将金玉加工、铜铁冶铸和绘画雕刻等多种能工巧匠收为己用。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述:在秦襄公初入关中的活动地域“北起灵台,西至陇西,南至宝鸡,东及长武”秦国初期墓葬都曾出土过较多的铁器。这说明“襄公始国”时关中地区已有铁器使用。1994年甘肃省文物局和省考古所对大堡子山秦公陵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有生锈的铁剑等铁器。这表明春秋初,铁器已传入西垂。    第三,西垂地位特殊,金玉加工、铜铁冶铸和其它新工艺有可能早先传入。西垂是秦人的古地,早秦的都邑,秦国的发祥地。秦国历代君主对西垂均情深意笃。《汉书》有襄公在西垂祭祖的记载。《史记》记载秦襄公,秦文公去逝后均葬于西垂。可以想象,如此神圣之地,秦襄公,秦文公及以下将官出入关中回归故里,能不把关中的铁器、工艺和科技成果带入西垂吗?回答是肯定的,是水到渠成,不容置疑的事情。现今盐官地处西垂的中心地带,金玉加工,铜铁冶铸传入西垂后,时间不长必然会出现铁锅煮盐。早期铁锅煮盐还必然有一个发展完善和兴旺的过程。古代西垂的铁锅煮盐是如何走完这一过程的呢?从重大历史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看,西垂铁锅煮盐不外乎经历这样两个时期或者说这样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完善时期。这一时期应从秦霸西戎开始即从秦穆公时算起。为什么呢?因为秦穆公是继秦襄公后有影响有作为的君主。《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时整顿内治,发展生产,国势日强“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历史上秦穆公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公同称为春秋时的“五霸”。秦穆公巩固和发展了秦国早期的基业,对秦国的发展和春秋历史曾有过重大影响。穆公时期由于征服了诸羌戎和扩大了秦地,秦国内部及与周边诸候国的往来进一步打通,这为当时先进手工业工艺的传播及秦地与巴蜀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充实的现实条件。这说明,从秦穆公开始到春秋末期很可能是西垂早期铁锅煮盐的发展完善时期。    第二,早期兴旺时期。铁锅煮盐的早期兴旺应该是战国时期。为什么呢?因为“商鞅变法”后,秦国重新振兴富强。西垂处于秦地的大后方,统一六国的战争距西垂相距甚远,西垂的社会环境适宜于盐业的发展。“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重农抑商”、“奖耕战”。这虽对盐业的发展有抑的一面,然而,如《汉书·食货》记载:秦国“颛山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耕战等措施又促进了盐业的发展。据1997年《考古与文物》第一期记载,作家、收藏家梦斋先生,在北京古玩市场收购了一批在西安附近出土的秦封泥。其中有“西盐”竹简封泥。这是秦代或战国时期秦国西县设盐官的实证。再者,战国时期冶铁铸造业的技术、煮盐技术较之春秋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所以说战国时期应是西垂铁器煮盐的早期兴    旺时期。    从西垂盐业开发的历史看,今盐官井盐是西垂产盐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在早秦的发展中,功勋卓著。不光保证了人的食用,而且在养马,增强早秦的军事实力上,支援统一六国的战争方面,都发挥过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秦西垂手工业发展的辉煌篇章。
    (作者为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理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嬴秦发祥盐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