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 发表于 2012-12-25 20:36

福建古田秦氏的由来

福建古田秦氏的由来
  伯诚公及其子克中公,孙显公均居怀安。至第四代第二房即显公之次子璇公,才迁古田县,因此福建秦氏主支在怀安县,明万历时怀安并入候官县即今之福州市。古田秦氏为一分支。
  此分支从第四代至第十九代历时五百余年均居住古田县旧城三保之秦氏大宅内,平安祥和、繁衍且发展,成为古田县知名之望族。
  ①秦氏大宅。显公有子十三人,有为官,有为商,商亦为儒,曰儒商,明朝正统至天顺年间,璇公于古田旧县三保大街置建秦氏大宅一座,前后共三进左邻还有假山花园。第三进之门前为三保中街。秦氏成为古田旧县城显赫之家族,璇公成为绅士任坊长,其后代人丁渐旺,持续五百余年。
  秦氏大宅头门朝东,门前两侧有绊马石杆。门宽大宏伟,分为中门和边门三扇,门前挂着两个大灯笼,两个大灯笼前后两面匀写有大字“天水、秦”,意在属于“天水郡秦”即嬴姓之秦;平时出入走两侧之边门,逢喜庆或迎贵宾才开中间大门。进大门有门厅,到二门步入天井、花坪,边廊设有轿厅,正厅堂能摆设三十多桌酒席,后厅能摆设二十多桌酒席,两边为双官房结构,正厅和后厅均有楼厅,粮仓间和书房,极其宏伟。二进宅结构与一进宅结构相似。三进有假山花园,建筑独特。整座大宅四周围墙均为砖砌火墙,均高出邻居丈余以上,以保防火之绝对安全,同时又与众不同,更显突出。三进之门即后门,门朝西,似同前门也挂有两个大灯笼内容一样,但结构亦显特殊。门前有五阶长青石板条砌就之台阶,使家内地面高出街面三市尺余,任何洪水均淹不进秦氏大宅。当时人们只要听说“五步台阶”,就知是秦氏大宅,亦乃古田数一数二之大宅。门外两侧各有大石块一方,右为石猴,左为石印。据传说此石还很有灵性,故而来往过路人常爱在此歇息。石印上可平卧一小孩,或大人曲身而卧,常有行人有意在此过夜祁梦。三进大门为两扇厚度近半市尺之木门,双面布满以铁钉钉牢之编成八卦形小竹片,异常牢固。二门为多扇可卸式花门,三门之门与大门几乎相同,四门只有门框而无门扇,四门之内为天井和正厅,正厅两侧为官房及左右廊及廊室,后厅天井有与外墙同高之火墙,使二三进之间又多设一防火隔墙,仅三进本身内墙外墙四道,说明古人建房造屋极重视防火区分。进二门之右侧为轿厅,三门与四门之间右侧为花厅(即客厅),接待至朋至亲戚。官员及贵客则以正厅堂接待,有古木公座椅八张。三门四门间左侧为观赏鱼池,三进左邻为秦宅之大假山及花园,内有一棵百年桂花树,并设高墙与大宅隔开,在正厅之左廊有一通道与之连通。此通道设计独特,夏季不论外界气温如何高且炎热,人一入此通道,一身之热汗即渐收干,凉风习习非常舒适。每当炎夏之午后或傍晚,最宜全家人在此乘凉。后来人丁增加,将花厅、养鱼池,左右廊室,左邻之假山花园均辟为子孙之住屋,此通道也于抗日战争时期封堵。
  秦氏大宅三进之门框、门柱、门梁、门槛均为青石条组成,平整光滑有幽静之感。除正厅为斗砖铺成,其他地面也大多为长条青石铺成,更显家中卫生环境优雅。所有墙上布满绘画或砖雕,均为古代故事,如:周文王磻溪访子牙;刘玄德三顾茅庐;南北斗奕棋以及英雄故事赵子龙截江夺斗;三英虎牢关战吕布等。
  雕梁画栋不作详述,二楼厅有读书人尊敬之神“文昌帝君”贴金神龛一座,厅两侧有四间以砖铺地面,砖贴墙之房,两橺古为储粮仓库,两橺为藏书之书库。四库全书、医书及先祖为医之医案等,后均散失。传说明末清初朱氏皇族南逃时,路过古田避难于秦氏大宅三进之内,曾遗下宝剑壹把,但后来查找多年始终未见此宝物。
  可恨抗日时期,于公元1941年,秦氏大宅一、二两进遭日寇飞机投下燃烧弹轰炸,焚毁了有五百年历史之大宅大部分。此前虽经古代多次战乱均安然保存下来,却毁之于日本帝国主义者,此国耻家仇子孙应牢记。

  ②世代书香门第。三进之二楼有许多金字绩事牌,如:“钦封五品”,“五品正堂”,肃静、迴避等,因史料散失难以考证,此外,旧时神主牌上亦有简单之先祖品衔证明及墓碑碑文等。明清两朝对官员按功授品衔,並封荫其元配妻室,如:三品官之元配妻封为淑人,四品官之元配妻封为恭人,五品官之元配妻封为宜人,六品官之元配妻封为安人,七品、八品官之元配妻均封为孺人,九品官之妻无封荫,流外之官之妻亦无封荫。如:十一世祖绥万公(名兆丰公)为平民,在墓碑上对其元配就直呼其名。十二世祖、十三世祖之神主牌及墓碑均无存,无法查考。十四世祖第三房大受公墓碑及神主牌均可查考为六品官,其元配妻封为张安人。第三房十五世祖辉亭公为七品官衔,其元配妻封为吴儒人。十六世祖幹堂公为八品,其元配继配妻均封为孺人。第十七代之仰山公(即玉铭公)在清朝时为钦封六品之衔,有神主牌位为证,其元配妻封为安人。
  
  三进大门厅上之金字扁额『拔贡』,『优贡』,『岁贡』等乃先祖之学问实绩。又如『功同良相』,『道本长乐』,『重游泮水』及三进正厅正中央之『世贤堂』等扁额,亦为世代书轩之证。
  从迁祖伯诚公乃北宋秦观之后裔起,就显出其儒学之宗风,由河南固始县入闽之后,相继三代为明朝之职官,迁古田县之第四世祖,虽为商,亦极崇儒,持续三代为儒商,却不忘秦氏之门风,其后由古田县之恩公、相公,即七世祖至十世祖连续四代为贡生,任儒学教授、举人等,至明清两朝交接之际,相隔两代之后十三世祖又成为古田县之旺族,之后五六代至民国,书香门第未曾间断。

本文摘自《福建古田秦氏分支宗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古田秦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