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 发表于 2021-4-16 11:48

安徽培菁堂为什么要祭谱

安徽培菁堂为什么要祭谱秦文联修增家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历来都是大事。无论哪个家族,能够世代繁衍到今天,都是幸运的。几千年来,朝代变更,发生无数次的战争、动乱、天灾人祸、瘟疫等,众多姓氏消失了,无数的家族分支也灭绝了。所以,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修谱,一是感恩祖宗先人的庇佑,二是感恩这个时代。这正是我们要在颁谱大典上进行祭谱仪式的原因。
我们秦氏培菁堂谱系绵延近600年,至今有过大规模修谱三次。另外还有两次没有刊印出书。
秦品兵把第三次修谱的情况和所遇到的困难做了介绍,此次修谱,尽管困难重重,品兵等人仍然坚持不向族人收费,捐款自愿的原则,为本族众亲办好事办实事。
我们说了咱们第三次修谱这么多,好像我们有多么不易似的,其实跟先辈第一次修谱、第二次修谱比起来要容易多了,我们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手机微信等通信手段,先辈们什么也没有,他们凭着对家族传承的一腔热血,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
在第一次大规模修谱之前应该是先辈十一世秦士望(於1729年(雍正7年)台湾做官,告老还乡回归宿州后,众族人推选,进行了家族谱系的整理。他召集族众修增,因其祖父九世祖秦之瑛创立培菁园学堂,遂定以培菁堂为号。谱书初成稿,先辈秦士望不幸去世。秦氏家谱初具雏形但尚未刊印。所幸十五世先辈秦海峰(秦桥人、秦氏培菁园的学生)得到培菁堂初期家谱稿本。道光年间终于要成稿刊书之际,居然遭遇变故,遇到土匪,家里遭遇火焚,先辈秦海峰奋不顾身与大火中什么也不顾抢救,唯独把谱书抢出来,然而谱书已经被烧的残破不全。于是又重新召集本族兄弟子侄重新修定,到各村各处核实补充。重修尚未完成,秦海峰去世,其子秦小峰(濬初名道源)与卓然、慎诺、斐然、服五以及本族子侄文生、隆爵继续奔走各村编修核查。第一次修谱为海峰父子三人立了传。距离第一次修成谱的1901年,秦海峰已经去世23年,秦小峰去世2年。第一次修谱的第一主修人是秦道然。是秦道然、秦道立、秦道源、秦灼章四位主修人完成了第一次的修谱。可以说秦海峰父子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不然,我们今天哪里还会有明代清代的一些记录,又怎么会知道祖宗先人的名讳呢!请让我们记住秦之瑛、秦士望、秦海峰父子以及秦道然、秦道立、灼章等人的名字,永远感恩这些修谱先辈。
第二次修谱是十七世秦隆乾主持,主修人是秦天祥、秦隆兴、秦隆典、秦德芬。秦隆乾人称“麻爷”,在当地威望极高。也是可歌可泣,可敬可书的一位为秦氏培菁堂修谱做出贡献的先辈。从1989年开始,硬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行程数千公里,历时六载,直至1994年方才完成。
我秦氏培菁堂绵延不断,族亲族众当感恩珍惜,对于每一次修谱尤其是对主修人员要多一份理解和支持、不可闲言冷语。并殷切期望和祝愿后辈三十年后顺利完成第四次修谱,劝诫后世族人,要给予下一次号召修谱者多多理解、支持。
注:我们从第一次修谱的秦桥庄资料查看这父子三人:
秦海峰,嘉庆20年己月26日生(1815年),光绪四年(1878年)10日未时卒;1878-1815=63,与传记载63岁正好吻合;
长子秦蓝圃,道芳,咸丰三年(1853年)葵丑月生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卒;1888-1853=35,与传记所载36岁也吻合;
次子秦小峰,道源,字睿初,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13生,光绪25年(1899年)腊月16卒;1899-1858=41岁,与传记所载42岁也吻合。且1901年第一次谱刊印出来,主修人把他列在第三位,也确实说明他是在谱书要成之前一年去世了。
因此得出结论:传记所载道光年基本是错误的,秦桥村中记录的这父子三人的生死年龄是准确的。
第一次谱书修成是1901年,此时秦海峰已经去世23年,秦小峰(也就是秦道源)已经去世2年,但也把他列为主修的第三位。
综上所述,结论:第一次修谱所载,第一主修人是秦道然是正确无误的。


【特别声明】:
本次修谱经过组委会研究,经过多次开会讨论,由秦文联修正以往辈份用字(尚未发生的辈份做了修改),最终秦氏培菁堂的辈份用字从十六世依次为:
道隆德盛,品望位扬,克承祖武,万世其昌。尊先崇志,时运吉祥;知法明礼,治家政彰;经天伟业,腾达辉煌;光宗思源,昭育栋梁。对照这些辈份,比如你是“品”字辈,那你就是20世;如果你知道某人是22世,那么他就是“位”字辈。以此类推,希望新出生人口一定按照辈份取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培菁堂为什么要祭谱